创新流程,没客户不成

2013-12-29 00:00:00陈赋明
商业评论 2013年4期

2008年,GE中国研发中心启动了“在中国为中国”项目,专门研发针对中国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解决方案。2012年5月和7月,GE中国创新中心分别在成都和西安成立,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客户全方位引入公司内部的创新流程。不难看出,在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上,GE中国坚持了贴近市场、协同客户的开放式创新之路。GE中国对这种开放式创新是怎么认识的?它又是如何与客户协同创新,从而创造出新价值的?GE中国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对中国本土企业有何启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刊高级编辑陈赋明对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博士进行了采访。

2003年,哈佛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这个概念。作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企业GE的中国研发中心总裁,你怎么看待这种创新模式?

说到开放式创新,宝洁公司把它叫做“联系与开发”(Connect and Develop,C&D)。宝洁是B2C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说,行业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完全的开放式创新。而GE则基本上是B2B公司,技术门槛非常高。也就是说,GE开放式创新的外部对象可能是相关领域的几十个专家和特定客户,所以我们是有限的开放式创新。

GE中国在开放式创新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2000年前后,国内对高新技术非常饥渴。只要有,不管这个技术适不适合我,我都引进。过了三五年,我们发现,在很多引进的技术和产品上,我们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做出改动。而且,这个过程必须是开放式的。我们不能只是出去了解一下客户需求,然后回到实验室或工厂把东西做出来给人家就完事了,而是在走出去的同时还应该把客户请进来,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定位解决方案或技术,并在开发过程中持续保持沟通。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更多的客户元素带进研发和创新流程里面。

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我觉得普遍的障碍是知识产权问题。在协同创新前期,我们通常会就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根据双方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投入情况,确定知识产权是独有还是共享。除了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我觉得很多大公司的内部观念也需要改变。多年来,很多企业都是封闭式的,自己把产品做好了才拿出来见人。而且,考虑到品牌形象,企业往往不会把不成熟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试。但是,在开放式创新中,我们有时候必须这样做,把不成熟的概念或产品拿去和客户交流,去试用。当然,这中间也有个度的问题。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转变自己的观念?

我觉得要转变内部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拿出几个成功的例子,这样,大家才会跟着你走。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得冒一些风险。你不能说什么事情都要领导批准了才去做。有时候你可能要先斩后奏,你把事情做好了,谁都会成为你的支持者。当然,你自己心里要有一定的把握。

2012年5月和7月,GE分别在成都和西安成立了中国创新中心,这是专门为客户协同创新而设立的机构,而且成都创新中心是GE在全球设立的首个此类机构。GE设立创新中心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首先选在中国?

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客户需求不一样。在发达国家,石化、钢铁、汽车制造等企业都有很强的工程能力,它们能自己集成不同公司的技术,实现最佳配置。但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消化和集成技术方面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提供的就不能只是一项技术或一个设备,而应该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交钥匙”工程。换句话说,在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与客户有更多互动,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更好地开展协同创新。这是我们设立客户创新中心的首要考虑因素。

而首先选择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则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市场。无论从“十二五”规划,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石化、钢铁、基础医疗等领域都是中国今后要重点发展的。而且,设立客户创新中心这个想法也是GE中国首先提出来的。

此外,还与中国的西部开发政策相关。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很多资源都集中到了这些地区,当地对技术的渴求会更加强烈,这也促使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地区。

创新中心的成立无疑为客户协同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创新中心今后的运作中,你估计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除了前面提到的知识产权和内部观念障碍,我觉得在客户协同创新过程中,我们还可能遇到双方的磨合问题。如果双方磨合顺利,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对合作项目细节达成一致,并很快交付最终产品。但有时候,虽然某项技术看上去很不错,双方也觉得能带来很大好处,可是一旦具体实施,就会冒出许多问题。比如,电驱动技术是GE的一个强项,在很多领域都能应用。无论从节能减排、安全问题,还是其他原因来看,电气化会是一个很大的趋势。大家都很看好这项技术,也觉得应该广泛应用,但在具体做的时候,还要面临平台选择、技术的二次开发等问题。合作开发过程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双方需要定义具体的工作流程,确定我们应该做什么,客户应该做什么,哪些是双方可以共享的。

就你的观察,你认为国内企业目前在开放式创新方面做得怎么样?

国内有几家企业给人一枝独秀的感觉,比如华为、海尔等。我们很佩服华为。去年我们还专门走访了华为总部,进行相互交流。他们在有些方面做得很不错,比如他们要在非洲某地建个基站,但那个地方没有电,他们了解了客户需求后,就考虑是不是集成GE的电池或太阳能,用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他们在客户创新方面的做法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很多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工程师派到客户那里,一待就是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有时候,他们还会和客户一起成立创新中心,而且就设置在客户那里。

但是,这样的企业在国内是少数。其实,国内有更强研发能力的还是国企,可是它们的创新步伐要慢很多。这里存在机制上的局限性。不过最近两三年,我发现很多国企也开始积极考虑怎样能够在创新方面做得更好。

国内的中小企业呢?

根据我的观察,国内中小企业有点急功近利,追求决出成果。它们使用最多的创新渠道是大学,它们经常给大学教授提供资金,让他们开发东西。这是中小企业的捷径,因为它们不可能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它们这种做法其实带来了多个好处。一是创新速度快,不过创新质量和技术连续性上就会大打折扣。二是可以用低成本得到一些新技术。三是为市场培养了很多人才。中国理工科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我们经常拿中国和印度比,印度人有很好的分析能力,但动手不行。原因在哪里?我们发现,中国的研究生很多都在为导师打工,所以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