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民航高速发展面临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尤其是特有专业人才缺乏。解决人才问题可挖掘直属院校潜力、借用外力培养等方式加大有效供给,并颁布行业教育培训标准、探索新的入职检测模式来规范培养质量。
关键词:民航发展 专业人才 培养
一、民航业快速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2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民航服务领域明显扩大,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从国家层面对中国民航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另外,国家民航局对“十二五”发展进行了行业规划,从业务规模、发展质量和保障能力三大方面明确了民航发展的主要指标,为民航业的发展作了具体规划。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来支撑,伴随着民航业的长期快速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我国民航都会需要大量诸如飞行员、乘务员、安全员等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人才及行业管理人才。
二、当前民航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特有技术类人才紧缺,人才供需呈现结构性矛盾
近年民航直属院校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011年,民航直属院校共招收学生16409人,其中研究生616人,普通本专科生12931人,成人招生2270人,中专生592人虽然扩大在校生规模,并且增加了研究生、本专科生等高学历人才的数量,但是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来看还是不够。民航高速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当前依旧缺乏飞行员、机务维修、签派、管制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并且这些专业技术工种不同于其他岗位工作,具有很强的行业技术特征,并非短短几个月培训就能上岗,而是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这些学生往往还在“大三”甚至更早就被民航企事业单位提前预定。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航空公司每次面向社会招聘空乘,都会引来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名报名者,几十人竞争一个岗位,激烈程度远超高考,呈现千人过独木桥情景。因此当前民航人才供需呈现出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对飞行员、机务员、管制员的大量需求和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航科学、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部分院校实训基地缺失或薄弱,导致动手能力不够
随着民航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不少非民航的院校,甚至民办院校、培训机构也纷纷加入这一热门行业的人才培养之中,特别是空姐、空少、安检、地勤等岗位的培养。其中有些院校和培训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将原应让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走过场,或者换成纸上教学,甚至干脆避而不谈,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论是专业技术工作还是服务工作,民航绝大多数岗位都要求实际操作,试以安检工作为例,如果一位安检员不懂得操作安全门、不知道如何使用手持金属探测器、不会手工人身检查等实际技能,那他日常的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三)有些一线员工缺乏在职培训
在职员工是民航服务生产的主力军,伴随着机场的新建、改扩建和飞机绝对数量的增多,以及旅客乘坐飞机出行人数和次数的日益增加,这些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往往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常常疲于应对。与之同时,民航许多岗位又要求员工不断充实提高,例如新购买的机型,新添加的值机、安检等设备,新引进的先进导航仪器等,这都需要一线具体工作人员去学习掌握,可是当遇到节假日等旅客出行旺季,员工很难调配离开进行培训。另外,如果员工都外出学习,那除了培训费用以外,还有出行、食宿等开销,积累下来这对于效益不好的用人单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些单位为了节省支出也就减少了某些岗位的在职培训。
三、解决当前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的方式
(一)挖掘直属院校潜力,扩大招生规模
虽然民航直属院校已经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也输送了大量行业人才,但这些行业院校还有潜力可挖。民航院校一般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备、对民航行业和专业熟悉,因此培养的学生整体专业素质也较高,在民航行业人才培养中应继续起到主要作用,要挖掘其办学潜力,可以通过国家扶持的方式,新建扩建校园、设立分校、拓宽办学渠道、增加办学类型、升格办学层次、增添专业设置、扩大招生专业领域和招生对象等方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其培养规模,以缓解行业人才需求压力。
(二)与航空院校合作加大紧缺特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当前民航最缺乏的还是上面提到的那几类专业技术人才,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除了依托直属院校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相关高校的力量,例如像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与民航密切相关的省部属高校,这些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很强, 科技研发实力雄厚,加之本身就是航空类院校, 对于专业性问题有共通之处, 稍加引导就能拓展到民用航空领域, 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优势,培养民航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借用外力培养民航专业服务人才,严把新入职员工质量关
对于一些非技术专业的人才,还可以借用其他高校甚至是社会的力量来进行培养,像现在比较热门的民航服务类岗位就可以借用外力,事实上当前许多院校对于开办民航专业相当有热情,例如仅2009年在长沙地区开办民航“空乘”专业的院校就有8所高校,而一年之后武汉地区开办同类民航专业的学校达到了9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级各类院校已达到200 多所,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近十年内创办,由于办学时间短,加上各自起点不一,所以培养的学生质量有很大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职业准入的方式来把握控制教学质量,推广民航业职业证书制度,用资格审查的方式来进行入职选拔(当前民航安检、机务、乘务、管制等岗位就需要持证上岗),并且要求在职业资格取证过程中,培训与考试相分离,以此严把入门质量关。
(四)颁布行业教育培训标准引导扶持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是不少院校或培训机构的短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重视力度不够未认识到重要性,或者是开设民航专业时间不长还未来得及建设;二是追逐热门短期行为,其办民航专业也只是想在招生中牟利,不愿意花高额资金投入到诸如模拟舱等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对此,国家管理部门可召集行业专家研究制定相关教育培训标准,明确实践训练基地所要达到的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和师资要求,并颁布实施,从办学源头要求上进行管控,不达标坚决不予批准。现在如果开办了,但评估未达标, 则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要求补充改正, 同时给予政策指导和专业技术、师资培训等扶持, 然后再进行评估,通过则继续开办, 未通过则取消办学资格,直到合格后再批准,以此来促使民航专业人才培养条件的提升,避免社会短期教育行为的泛滥。
(五)发展在职培养培训,促使提高能力水平
民航运输服务工作有淡季、旺季的特征,根据这一行业特征,在旅客运输不太忙的时候,航空公司、机场等用人单位可以结合企业内部实际情况进行协调,将部分必要的员工采取“送出去”的办法进行培养,为他们转岗或提升提供知识和技能储备。此外,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将专家、学者请到企业,进行内部短期集中培训,这样既能节约员工们外出所产生的出行、住宿等成本,又能节省时间,提高在职人员的实操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企业员工一专多能打下基础。最后,除了上述两种培训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买相应的培训产品,让员工工作之余在空闲时间,采用远程教育的方式随时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2—07—08
[2]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1—07
[3]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展计划司.2011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2—05—07
[4]宋颖.论民办高校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2010(1)
(张涛,1975年生,湖北武汉人,硕士,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航管理、民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