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并鼓励航运金融的发展,航运金融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最近五年国内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关于航运金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综述,并针对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航运金融 最新 研究轨迹
与航运有关的金融服务又被称为航运金融,它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业务总称。航运金融的出现可以解决航运企业资金不足和运营风险等问题,从而促进航运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并鼓励实现创新化和多样化的航运金融成长模式,航运金融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最早的关于航运金融的著作发表于2001年,是由吕靖、张明等编著的《航运金融—船舶投资与融资》,此后有《国际航运船舶投资决策方法论》(2006)、《航运金融学》(2010)等关于航运金融的专著。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形成了一个关于航运金融研究的高峰,那么,最近的航运金融研究状况如何,显然是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研究文献特征分析
通过对文献搜索引擎CNKI以文献“篇名”进行检索发现,截止到2012年12月底,国内以“航运金融”为题目的学术文献共有82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篇,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搜到相关的博士论文。以上文献绝大多数发表于最近五年,2008—2012年之间的共有78篇,约占总数的93%。5篇硕士论文全部发表于2008年之后,占总数的100%。近五年的论文数见图1。图1数据表明,从2008年开始,国内对航运金融的研究一直呈现增长状态。
统计分析揭示, 国内对于航运金融的研究从2010年开始迅速增加, 这与国家政策对于航运金融业的重视有关。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 支持开展船舶融资, 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 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 为航运服务业及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 航运金融的理论研究还将继续保持相对高的关注度。
二、研究主要内容分析
(一)关于国际航运中心金融服务先进经验的介绍
世界著名的航运中心,如伦敦、纽约、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 都有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服务业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软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没有金融的支持, 航运业将失去建设的实力。戴勇(2010)系统研究了国际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的特点, 总结了银行贷款融资市场、IPO市场、 股权基金市场以及FFA市场等主要市场体系的发展趋势。金嘉晨、 真虹(2010)介绍了境外三个著名国际航运中心——伦敦、新加坡、香港在经济体制、 税收制度、法律环境、 金融外汇、 贸易投资政策5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就税收、法律、 金融保险3个关键要素对我国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提出建议。此外不少学者指出模仿与学习国际航运中心金融服务先进经验能够更加快捷高效地促进本国航运金融业的进步, 但要把握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二)对我国航运金融发展现状的论述
从现有文献的内容看,大部分研究都聚焦于分析我国航运金融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构建合理服务体系的策略以及产品创新建议等。陈继红、韩玲冰等(2012)在研究航运金融服务发展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航运金融服务在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船舶基金、航运衍生品等业务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给予政策优惠,突破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题;扶持航运金融租赁服务,解决美元融资问题;完善上海保险服务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规范航运衍生品交易,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政策优势,探索业务新模式。计小青(2011)认为从航运金融市场的需求特征可以看出,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降低金融机构从事航运金融业务的成本,便利金融机构在航运金融产品设计以及风险控制方面满足航运企业的实际需求。
作为国际贸易的有力支持,上海将航运金融的发展作为长期战略,对此学者们关注较多。吴文斌(2010)分析了上海航运金融建设的现状,认为上海在航运金融建设方面初现成效,航运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航运金融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但是却存在航运金融规模小、航运金融创新能力不足、航运金融相关业务外移、航运金融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此外,张丽萍、邬红珍、姚瑜琳、肖筱林等人也研究了上海航运金融的发展现状,潘松挺、王威等人研究了浙江航运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关于我国航运金融的发展状况,研究者一致认为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归纳为航运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航运保险不发达、航运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缺乏竞争力、航运金融衍生服务功能滞后等。而对于问题的解决措施,不同的研究者有各自的侧重点,从完善制度、创新产品、优化环境等不同视角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关于航运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有金融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 但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杨绍波、 傅尔基(2012)运用案例分析证明了金融与航运之间关系是互融、互动和互推关系。金融政策、 投资、创新、 服务等会推动航运发展。陶慧敏(2011)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出了上海金融业与上海航运业互相影响的程度, 以及各因素对二者的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金融业对航运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比航运业对金融业的作用更大; 银行贷款融资渠道与保险业对航运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影响;证券融资等非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对航运融资的贡献还不够大; 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航运金融的发展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王磊(2010)利用协整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上海航运、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进而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内在影响, 发现三者没有明显的关系, 并解释为上海航运服务业只是停留在低端。朱慧(2008)在其硕士论文《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关联度研究》中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方法,对于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关联度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呈典型相关关系, 且为正向相关。 尽管存在分歧, 但实证研究强调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实证的结果说明了客观的存在。以经验分析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中心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 是航运中心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针对航运金融中的融资、保险、航运价格衍生品等具体分支内容的探讨
部分学者专注于研究航运金融中的具体产品和工具。高平(2012)认为融资问题是航运金融的核心问题,介绍了德国及新加坡的航运产业基金运行模式,并对我国航运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融资模式提出了建议。付丽坤(2009)从我国港口和航运上市公司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融资决策方面的问题,文章以国内已上市的25家港口和航运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可能影响中国港口和航运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模式的因素分析取舍,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公司的经营成长性是港口和航运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刘愉(2010)分析了我国货运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思路,认为应该从产品理念、技术能力、管理理念、合作观点和服务观点等几个方面提升货运保险的竞争力。王俊(2011)论述了我国发展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及现状,指出虽然上海推出国内首款航运金融衍生品,但其仍存在不少问题,提出我国航运金融衍生品发展策略:积极促进远期运费协议在国内交易的健康成长;大力开发本土航运金融衍生品。朱孟进、邵金菊(2010)从航运金融服务外包的动因、形式和策略角度展开研究,指出航运业的全球化特点是航运金融外包的一个重要动因,其形式主要有:资金结算后台外包、航运保险外包、航运指数编制外包、衍生品交易结算外包。以上研究者都是在开创性地思考航运金融领域更深层次的发展课题,因为此类研究较少,所以很具创新性。
三、总结与研究展望
从目前最新的航运金融研究分析来看,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研究范围不断细化、延伸,以前的研究空白逐渐得到填补。最新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论证了航运金融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虽然我国航运金融的发展程度不是很高,但正在逐步完善并大力支持了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设。研究结果同时表明我国航运金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行体系,对航运产业的支撑作用有限。
现有结论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金融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尽管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获得,但现有关于航运金融的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缺位,给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首先,现代统计技术为航运金融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灰色关联系数、主成分分析、格兰杰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被应用于航运金融的探索,但研究者运用时较少考虑方法本身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以及不同方法间的沟通衔接,而数据与方法是影响实证估算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关注实证研究中的技术性问题,采用更具代表性的数据和更为恰当的计量方法。
其次,从研究数量上看,现有关于航运金融的文献很少并且相应的研究刚刚起步,多集中于对其内涵、现状的阐述,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而缺乏定量分析,系统研究航运金融发展规律与特征的文献没有。所以,应该有更多的关于航运金融的实证研究和系统研究。
最后,在研究范围上,现有文献的涉及面还不是很广很深,对于航运金融领域深层次的细化研究非常缺乏,留下一些研究的空白。比如在航运融资上,关注航运投资基金、航运企业股权债权融资、航运融资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专业研究寥寥可数,在航运结算上,涉及面更少,这些都给后继研究留下了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戴勇. 国际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借鉴[J]. 上海经济研究,2010(1)
[2]金嘉晨,真虹. 境外国际航运中心zHO4oT3RHlsMpQcSwFU8r7qHk1Yzw1ejwazjEajL1ck=软环境建设经验及启示[J]. 水运管理, 2010(1)
[3]陈继红,韩玲冰. 上海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 水运管理,2012(9)
[4]计小青,曹啸. 航运金融市场的需求特征及其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启示[J].上海金融,2011(5)
[5]吴文斌. 发展航运金融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
[6]杨绍波,傅尔基. 金融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联动研究[J]. 科学发展,2012(11)
[7]陶慧敏. 上海航运产业与金融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8]王磊. 上海航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
[9]朱慧. 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关联度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08
[10]高平. 加快航运产业基金建设,提升上海航运金融服务软实力[J]. 经营与管理,2012(5)
[11]付丽坤. 港口和航运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2009
[12]刘愉. 我国货运保险业的发展策略[J]. 中国船检,2010(3)
[13]王俊. 中国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之路[J]. 水运管理, 2011(10)
[14]朱孟进,邵金菊. 航运金融服务外包:动因、形式和策略 [J]. 三江论坛,2010(10)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市航运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AAM12014)阶段性成果﹞
(邱海蓉,1975年生,管理学博士,上海建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