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能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建议

2013-12-29 00:00:00田智宇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14期

摘要:节能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是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行业。本文总结了全球节能产业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主要经验和做法, 从节能装备技术、产品、服务角度分析了我国节能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产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产业 趋势

节能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构成中,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和合理使用能源为直接或间接目的而开展的技术产品研发、设备制造、节能咨询、诊断、改造和服务等一系列产业活动的总称,是为节约能源提供物质基础、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跨产业、跨领域、综合性新兴产业。节能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广义来看,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生产活动都属于节能产业范畴;狭义来看,节能产业主要包括节能技术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产业三部分内容。从各国发展历史看,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度量的各国宏观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都呈不断提高态势。其中,节能产业发展是支撑能效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国能源和节能战略关注的焦点。

一、国际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日益重视,节能和环保发展逐渐成为人类共识,带动全球节能产业快速发展。研究表明,2010年全球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达243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0%,比2004年增长630%。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把加大节能产业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复苏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2010年,在各国政府财政刺激支出中,直接和间接针对节能产业的总投入达472亿美元。随着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加快变革,节能潜力空间将进一步增大,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研究表明,lYIXG94waw1dgEPyYueMAg==到2030年,全球节约能源潜力将达其他能源品种新增供应量的2倍以上,节能将成为满足未来世界能源需求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约束成为越来越多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也为节能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国际能源署(IEA)预计,为实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稳定在450ppm的发展目标,2010—2030年全球节能领域新增投资需求将达10万亿美元,占2030年全球GDP的1.1%,主要包括购买先进的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建设高效交通基础设施、节能型建筑,以及支持节能技术研发等。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并与全球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有观点认为,节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快速进步,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二)主要发达国家在战略上对节能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欧盟、日本、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一直把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带动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进一步把节能产业作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努力争夺新的国际竞争优势。2007年,欧盟就提出到2020年节能20%的目标,在2010年通过的新的《2020年能源战略》中,进一步强化了保障上述目标实现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体系,提出建设“节能欧洲”的发展目标,并把节能产业作为欧盟实现“知识型、可持续、包容性”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力争保持节能技术和产业领先地位。英国提出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减少80%的目标,专门出台了《气候变化法案》,通过建立碳预算制度和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保障约束性减排目标实现。日本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25%的目标,出台了《地球温暖化对策基本法案》,明确了国家、地方、企业及国民的减排责任,并规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美国2011年公布了《未来能源安全蓝图》白皮书,把节约能源作为首要战略,提出要成为“能源经济的领导者”。目前,在《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立法过程中,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17%的目标,并计划建立“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

(三)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壮大

为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壮大,发达国家普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综合运用法律、 经济和行政手段, 完善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一方面, 从扩大需求角度, 以法律形式规定长期节能或减排目标,明确主要用能单位节能责任, 实施能源税或建立排放交易机制, 为企业增加节能投入提供清晰、稳定的政策信号, 扩大节能产业市场需求。例如, 欧盟对成员国提出每年节能1%的强制性指令要求, 要求将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能源供应、 工业、建筑、交通、家用电器等具体行业, 并制定动态调整细则。英国将减排目标分解到主要耗能企业并签订气候变化协议, 对完成能效或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碳税减免优惠。同时,政府部门带头, 加大对节能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对公共部门建筑率先实施节能改造。 例如, 英国要求政府办公建筑到2012年前率先实现“零碳排放”, 法国要求政府优先采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美国要求政府采购必须是“能源之星”标识产品。

另一方面,从增加供给角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官产学研合作,支持节能技术研发、示范和商业化推广,增强节能行业技术竞争力。同时, 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手段, 支持企业和居民购买节能设备产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降低交易成本, 发挥杠杆撬动作用。许多欧洲国家还实施“生态税制改革”, 利用征收能源税、 碳税收入, 对节能领域项目给予支持。例如, 欧盟在第七个研究与开发框架(2007—2013年), 对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达47亿欧元,美国2009年在“先进能源计划”中对清洁煤等技术的研发投入达44亿美元,日本2009年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用于节能技术研发的资金达460亿日元。在支持方式上, 发达国家对重点基础性研究普遍给予全额补贴,对示范、推广阶段技术项目给予1/3—1/2的资金补贴。英国、德国等对企业节能诊断、审计、节能培训等费用给予补贴,并对节能改造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支持。

二、我国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我国政府首次把节能提升到基本国策高度, 提出到2010年, 单位GDP能耗相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010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把节能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进一步完善促进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五年来, 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节能的法律、 经济和行政措施, 不断完善节能政策体系, 节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逐步提升, 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为全国实现能耗强度下降19.1%目标做出重要贡献。据测算,2009年我国节能产业总产值达3800亿元, 从业人员530多万, 节能产业领域不断扩大, 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一)节能装备技术

在节能基础装备方面,行业成套设备能力得到提升, 国产化、自主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先进、成熟装备技术行业普及率明显提高。发电领域, 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 国产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批量生产、投入运行,百万千瓦空冷火电机组已经完成研发,即将投入运行。我国自主开发的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些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国际市场。工业领域,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装备大型化趋势明显,一批较为成熟的节能技术装备实现产业化发展。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低温烟气回收利用技术、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技术、高温空气蓄热燃烧技术等开始大范围推广;水泥行业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相继投产,我国自主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压、闪蒸、双压、复合系统”四大低温余热发电热力系统广泛普及,并出口到其他国家;电解铝行业300KA及以上的大型预焙槽已成为主流装备, 500KA、600KA电解槽技术也逐步成熟并开始建设。

截止2010年, 与“十一五”初期相比, 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47%上升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52%, 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由29.5%提高到84.3%。行业结构明显优化升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节能产品

“十一五”时期, 为扩大内需,促进节能减排, 推进产业升级,我国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措施, 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 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稀土永磁电动机等高效节能产品。实施以来,共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节能灯3.6亿多只,进一步扩大了节能产业市场规模, 带动产业研发、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空调行业,高效节能空调市场普及率明显提高,已达到80%以上,先进的定频、变频空调技术得到应用,行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汽车行业,节能汽车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自主品牌汽车技术不断进步,截止目前,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型号由推广前的101个增加到427个,其中自主品牌车型达到59%,自主品牌节能汽车推广比重达到36.5%,有力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汽车能效水平的积极性。照明行业,2009年我国荧光灯产量达55.2亿只,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二,行业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比重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趋于优化,一些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大幅提高。电机行业,高效节能电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永磁无铁芯设计技术等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节能服务

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的朝阳产业,也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为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25号),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税收扶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改善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各级政府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也对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给予重点扶持。

“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节能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10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达8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达840亿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达29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00多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拉动社会投资累计超过1800亿元,为实现全国节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节能产业面临加快发展的巨大机遇。从政策环境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约束性节能目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已经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期战略任务,节能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政策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 从市场空间看, 节能技术发展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十二五”时期我国技术节能潜力超过3亿吨标准煤,投资需求近万亿元, 节能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从行业基础上,我国节能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体系较为齐全, 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制约节能产业健康发展的挑战依然存在。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地区和企业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对节能事业的支撑能力不足。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集成和系统服务水平不够,自主发展能力薄弱。三是有利于节能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四、加快我国节能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扩大节能产业长期市场需求。在《节约能源法》中明确节能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要求, 加强节能与其他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加快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税费形成机制改革, 研究建立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机制, 为节能产业发展提供长期、 稳定、 透明的政策支撑和保障条件。

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逐步取消能源补贴,明确政府和市场职责,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完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将节能降耗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培育能源审计、节能量检测、节能融资等第三方机构,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节能监察执法,规范市场秩序,为节能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是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支持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应用。落实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和产品购买税收优惠政策,研究鼓励节能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重点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阶层倾斜。发挥媒体、公众监督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提升节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节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集中企业、高校、科技机构力量进行突破。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选择应用面广、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节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2011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010

[3]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王伟光,郑国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pealing Directives 2004/8/EC and 2006/32/EC, 2011

[6]European Commission. Act-ion Plan for Energy Efficiency:Realizing the Potential, 2006

[7]International Energy A 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09. Paris: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09

(田智宇,1981年生,陕西西安人,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能源战略与政策、节能与能源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