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变革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然而,人们片面地强调技术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更新,却未能考虑其与实际教学的整合,导致英语教学未能体现与先进技术相匹配的高效率。因此,为使英语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下发挥高效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亟需一个新的视角和理念。Jewitt基于多模态社会符号学理论和活动理论,构建了一套课堂教学理论框架。本文将尝试把该基础框架引入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中,并结合实例,具体阐述如何基于多模态视角开展教学设计。
一、理论基础
Jewitt提出了结合多模态理论和活动理论来讨论多模态课堂教学的框架。模态是指一套用于建构意义的有条理的符号资源。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还通过音乐、言语、声音、动作及视觉交际等其他各种模态实现交际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模态交际。活动理论将模态符号交际视为一个活动系统,根据活动理论,师生通过工具(如书本、电子课件、教具卡片等)进行活动交互,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
可见,多模态社会符号学理论为人们分析课堂交际意义建构提供了概念工具,使人们得以探讨在课堂这一复杂的社交过程中人们如何选择设计和运用多种展示型模态和交流型模态来促进教学。而活动理论则揭示了课堂教学交际作为社交形式之一的社会属性,为探讨课堂交际中人们对模态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动态场景。因此,两种理论结合既强调了课堂交际的多模态性,又突破了从单个人的角度来看意义建构的局限性,凸显了课堂交际的社会性,从而为探讨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合理而坚实的理论框架。
具体探究多模态理论,可以发现,多模态理论所包含的一些观点为解析和探究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在课堂交际意义建构中,语言、图像、动作等不同模态具有不同的意义表达潜势,参与意义建构的不同方面。其次,模态根据其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展示型和交流型模态。展示型模态通过再现和展示各种模态资源,使交际者积累和习得符号意义;交流型模态则可以为交际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从而有利于交际者制造新的交际意义。最后,在交际意义制造的过程中,交际者在自身兴趣和模态意义表达潜势的驱使下,选择适用的模态资源,并利用和改造现有多模态资源,做出新的多模态符号标记。
二、相关研究综述
在现代教育技术深刻改变教育的背景下,国外众多学者纷纷展开研究,从多模态视角探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问题,如Pahl(1999)和Lancaster(2001)进行了多模态视角下学前教育的探究,Kenner(2004)探讨了多模态与双语学习者的关系,Unsworth(2001)结合教学实践,探究了多模态视角下的识读能力培养,Burn(2001)研究了基于多模态的英语和媒介教育,Lemke(1998)等结合具体的科学和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国内对于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探讨多模态视角下的教材设计和编写,陈瑜敏(2008)探讨了教科书中多模态语篇的图文关系,而张德禄(2010)探索了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的编写原则。第二,从多模态视角看教学目标的转变,如对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包括朱永生(2008)、韦琴红(2009)、刘芹(2010)等。第三,从多模态视角看外语(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手段等的改革,研究者有顾曰国(2007)、龙宇飞(2009)、张德禄(2010)等。
三、多模态英语视听说教学
1.多模态视角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概述
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带来了大量丰富的多模态资源,如图像、动作(动画)、言语、文字、颜色等。多模态资源具有各自结构、互动性和意义表达的潜势。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只有通过教学设计才能发挥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体现其优势(Jewitt,2008)。因此,技术带来的大量多模态资源必须经过科学设计、合理配置,才能发挥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要把多模态理论的相关观点应用于英语视听说教学,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学设计者应利用各种模态的意义表达潜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审视先进技术带来的多模态资源,有效地选择、整合和编排多模态符号资源,并设计适当的视听说活动,以利于学习者调用不同的模态符号系统,参与活动实践,进而成为视听说学习认知的主体。
(2)教学设计者在教学设计中应善用展示型和交流型模态。两类模态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呈现目的不同,关键在于根据学习者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并编排适当的模态资源,从而促成学习者充分利用现有的多模态资源。
(3)教学中,从多模态角度看,教学并非学生积累和习得现成符号意义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受兴趣和教学目的驱使,共同进行多模态符号标记并制造新的交际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者应尽量设计能促使师生做出新的多模态符号标记的视听说教学活动,即能促使师生(特别是学生)充分进行视听说实践,输出语言的教学活动。
可以说,基于多模态视角的英语视听说教学设计意味着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运用和调动各种多模态符号资源系统,有机设计编排,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兴趣,促进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模态转化,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教学设计者应根据交际的需要,即根据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境的要求,选择与呈现内容适配的模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模态转换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对语言的学习是有效的(龙宇飞,2009)。相较传统的单模态学习,多模态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和输出,能促进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的内化。
2.多模态英语视听说教学设计实例阐释
在进行“Movie电影”单元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时,教学目标为:通过一系列的视听说实践,使学生掌握交际技能——学会发出、接受和拒绝邀请;语言技能——学会评论。下文将结合教学实例,论述如何基于多模态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1)课前多模态教学设计
教师借助个人博客平台,以两种方式呈现多模态资源:①展示型,如电影的类别、著名影片片名和背景、与电影相关的各种表达。②交流型,如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的问题:最喜欢哪部影片?为什么?
在该环节,教师通过大量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展示型多模态资源来激发学生探讨电影主题的兴趣,并提供学生谈论电影相关话题的背景信息。同时,也适量提供了交流型模态资源来启动学生评价电影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下一阶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2)课堂多模态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一:教师播放电影预告片;展示电影海报,要求学生指出影片片名,并要求学生就片名和体裁类别进行连线;然后,组织小组活动,讨论“最喜欢哪部影片?为什么?”
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入作用,旨在激发学生探讨电影问题的兴趣。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了电影预告片(视频)、海报(图像和文字组合)等模态资源的意义表达潜势,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此外,在多模态资源的呈现方式上,教师也恰当地运用了展示型和交流型模态,有助于教学环节的推进。预告片和海报为展示型模态资源;而之后要求学生指出影片片名、连线并讨论的活动则蕴含着对交流型模态资源的运用。以连线活动为例,该活动通过图像、箭头符号、文字、教师言语等多模态资源组合,建构了连线活动任务,从而促使学生调动了自身的动作模态和言语模态,做出了新的多模态符号标记,完成了教学任务。
该环节的分组讨论活动采用了文字模态符号提出问题,但要求学生调动言语模态符号进行讨论,借此促成了学生输入模态和输出模态的积极转换,达到了生生互动交际,有利于学生整合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提高整体语言水平。可见,该环节的作用不止于导入,它借助一系列有助于模态转化的活动,促使学生介入到教学交际意义建构中,从而成为课堂活动和学习认知的主体,并推动着教学过程不断深入。
教学环节二:教师阐述正式邀请与非正式邀请的语用区别;播放视频,通过实例阐释如何发出(非)正式邀请并对邀请作出接受或婉拒的回答,列出基于不同亲疏关系的邀请场景所用的语言句式,并基于视频设置了对话填空等练习。
该环节的目的是展示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下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该阶段,教学设计对多模态资源的整合还是展示型和交流型模态并重。如,视频播放和相关语言句式罗列,正是教师对展示型模态的合理运用;之后的对话填空练习中,教师则通过大量存在信息差的填空活动,体现了对交流型模态的大量运用。学生正是在对现有的多模态资源的利用和改造中不断做出了新的学习标记,即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输出实践。
教学环节三:学生通过结对子分组,借助角色卡片,按要求进行口语活动。学生需根据卡片要求完成一系列任务(一方邀请另一方观看影片,另一方拒绝或接受)。为了邀请成功,邀请方应尽量介绍影片详情和评论。自由会话结束后,教师自由掌握时间,邀请1~2组上台展示并点评。
经过之前的教学环节,学生已通过参与一系列融合了多种模态的教学活动,并积极利用多种模态进行认知学习实践,逐步由浅入深地发展了思维、语言技巧和交际策略。该环节可谓课堂教学的重点和中心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基于仿真情境的交际对话实践,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语言输出实践,习得听说技能。因此,在此环节的多模态资源设计编排中,应以交流型模态资源为主,旨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际和语言实践。
针对该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了仿真交际活动,采用了教具卡片作为活动工具,并在活动中主要组合编排了文字、言语、动作等模态符号。交际活动为学生实践练习交际策略提供了动态场景,使学生得以突破个人学习的圈囿,通过互动交流学习语言,体现了“交际为了学习,在交际中学习”的语言学习原则。而该交际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具卡片上的文字提示,利用之前教学环节积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言语、动作等多模态符号做出新的多模态符号标记,即语言实践输出,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课后多模态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英语程度,本单元设计了对电影进行复杂评论的活动。教师在博客以及自主学习平台上上传数部影片的视频片段、影片评论以及相关背景词汇,要求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影片进行较复杂的评论,并制作PPT课件,在下次课上就评论内容作课前报告。
在该环节教学中,教师既整合了视频、文字、动画、图像等展示型模态来呈现信息,又借助文字、图像等交流型模态来设置任务。学生要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运用文字、图像、声音、言语等多种模态进行呈现和表达。由此,学生通过基于主动认知的学习实践,经历了复述——练习——实践——应用等环节,成功习得了语言技能和交际策略。
在本文倡导的多模态理论与活动理论相结合的视角下,每个教学环节的小活动整合了多样化的多模态符号,创设了充分的机会,使学生能介入到教育交际情境中,参与课堂教学交际意义的建构。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积极介入英语教学的背景下,本文倡导的视角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师生和计算机的关系,积极整合先进技术,合理安排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Jewitt,Carey.Technology,Literacy and Learning:A multimodal approach.London:Routledge,2008.
[2] Kress,G.Multimodality:Challenges to Thinking about Language.TESOL,2000.
[3] Royce,Terry.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TESOL,2002.
[4]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外语电化教学,2007(4).
[5]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6] 姜琪瑶.交际性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设计探讨.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
[7] 龙宇飞,赵璞.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 外语电化教学, 2009(7).
[8] 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9(3).
[9] 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中国外语,2010(3).
[10]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外语研究,2008(4).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