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1969年Selinker在剑桥国际会议上最早提出这一术语,并在1972年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正式使用后,该词已确立了其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中介语指的是二语学习者的介于母语及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Selinker研究指出,在学习英语的大部分学生中都会出现在学习的后期不会像学习初期的效果提高得明显,而更倾向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根据中介语石化的性质,我们可将其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暂时性石化就是Selinker所说的“稳定化”(stabilization)时期。按照Selinker的假设,稳定期持续5年以上,中介语就会变为永久性石化。我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大多属于暂时性的石化,如果学习者能够有机会接受最优化输入(optimal input)或接触自然的目的语环境,其语言学习还是会达到另一次高峰期的。本文对石化现象的成因做出了分析解释,并尝试从中找出可以避免暂时性石化演变为永久性石化的教学对策。
一、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
1.年龄因素
“语言习得机制”论者认为,人脑中有一个专管语言习得的机制。它可以将外部输入的语言知识通过普通语法内化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但这种习得机制到了青春期或曰关键期就自然消失。按照这一说法,大约12岁左右,人的大脑分工已经明确,语言功能被定义在左脑,语言发展受到限制,大脑有可能失去其可塑性,因此会给学习语言带来困难。
2.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规则来认识目的语的语言规则,进而产生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母语系统已经充分建构,并且在大脑中根深蒂固,而目的语的知识又相对匮乏,母语的使用习惯往往会迁移到外语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从而影响和阻碍外语的学习。负迁移下产生的错误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在学习者中介语中逐渐稳定下来,进而造成中介语的石化。如,在汉语里表达某人很强壮,一般说“壮得像头牛”,而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a horse”(壮得像匹马)。不了解这些差别,用母语的思维和规律去套用,必然会导致母语负迁移引起的中介语石化。
3.教师与教材问题
在外语学习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发挥教师的作用:一是对基本语法细节进行详细的讲解及梳理和对所涉及词汇进行词意和用法的相关拓展讲解,二是以最优化输入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但目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从自身素质角度来说无法达到要求,没有清晰的思路去了解到底何种方式的输入才是最优化输入,就更不用说如何通过一种能够被学生接受的传递信息方式来对语言材料进行良好的讲述。
目前所选用的教材也同样有着需要改进之处:较为明显的是语言的落后过时以及内容的更新速度慢;口语和书面语等不同语体的混淆等。再加上不少英语老师自身英语水平不高,语体知识有限,对一些词汇的见解和讲授不够准确,课堂上缺乏系统合适的英语语体教学,课后又缺乏英语语体的情景化训练,学习者对所学词语往往只是跟母语对号入座,强行记忆,语体意识和语体能力都很差,往往会混淆正式与非正式、口语与书面语、形式与功能等关系。如,在正式场合请求听众安静可以说“Could I have everyone’s attention,please?”而在非正式场合表示生气时可以说“Your guys shut up.”在日常交际中用“sweat”而在书面语中才用“perspiration”。无视它们之间的语体差别,便会导致语体失误,长此以往,极易导致中介语的石化。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过度的类推和简化都会形成中介语的石化。由学习策略所产生的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学习者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后,倾向于使用回避、简化等交际策略去克服交际中存在的困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最明显的简化体现在词汇应用上,当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回避和换个说法克服一些表达障碍的时候,就会对此十分依赖,而不会通过努力掌握更多新的词汇去提高表达的质量。简化的目的语系统虽不妨碍交流,却使语言失去了多样性,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简单的错误一再出现。从以上阐述中可以得出,能够引起中介语石化现象出现的一条诱因是交际策略的使用。
5.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希望通过外语的学习来实现对目的语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更好了解,同目的语使用者进行交流。外在动机则是学习者怀有明确的现实目标去学习外语,例如,为了通过考试等。与持有内在动机的学习者相比,持有外在动机的学习者较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外语学习的动力和时间呈现不稳定性。在动机减弱,学习时间缩短后,中介语逐渐表现出石化特征。如,为了通过考试,很多学生都会参加备考班突击。一旦通过了考试,部分学生就会松懈下来,进而导致语言在此层面上的石化。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教学对策
教师可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降低中介语石化的程度,尽可能地避免中介语由暂时性石化向永久性石化演变。
1.针对年龄因素的教学对策
针对年龄因素,我们建议,如果可能,外语学习最好在学习者大脑侧化发生之前开始,从而学习者可以使用左右脑习得语言,取得较快进步,防止中介语石化。
对大脑发育过了关键期的语言学习者,很多学者研究认为,人脑中的学习机制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即“潜在语言结构”。这种潜在语言结构可以被激活,从而使学习者将普遍语法转变为目的语语法结构。个体在外语学习效果上的差异会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有外在的,如语言环境条件(如,英语学习者开始学习英语的国度,以课堂方式还是以自然方式学习等)、外界推动力、社会影响等;也有内在的,如性格、动机、语言资质等。由此看来,年龄因素对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影响不能看成是绝对的,即使过了青春期,学习者仍然可以习得二语,只是较幼小的儿童习得二语时困难会更大些。
2.针对母语的负迁移的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多发生在外语学习的初期,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接触量有限,目的语知识储备匮乏,而母语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又根深蒂固,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在外语学习中,我们既然无法摆脱母语的影响,那就充分利用母语中的有利因素,变母语负迁移为正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英汉对比教学,让学生理性的认识两种语言在语音、句法、语义、语用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首先,由于母语发音和目的语相去甚远,外语学习者在发音方面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所以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有意识地加以预防。在教授外语词汇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到词汇在音、形和义上的区别,增强对不同文化词汇内涵的敏感性,重视词汇的组合和聚合关系,学会如何得体的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这些词汇。其次,教师应加大外语的有效输入,既重视数量,又保证质量。正如Corder所说,学习者的母语为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关于目的语的假设,只有通过大量目的语的输入,才能减少母语的干扰程度,建立目的语的认知语法系统。而Krashen在其输入假设原理中也论述道,二语输入数量不足,质量粗糙,二语课堂所提供的真实性语言材料不足等都会导致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感情过滤”受阻。我国英语教学过分注重接受性语言知识的检测,而对其适用语境和文化解释甚少,忽视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加重了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向“母语中介语”倾斜的趋势,进而导致石化的产生。其实,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加注意,善加引导,很多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3.针对教师与教材问题的教学对策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人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多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模拟情景中进行交流。对学生语言输出中的错误要采取适当的容忍态度,有针对性的予以纠正,多采用赏识教育。有的外语教师从最初阶段开始就期望学生的语言表现与目的语一致,而根据中介语理论,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学生的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自成体系的系统。它的发展和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符不符合目的语来衡量它。中介语作为学习外语的必经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由母语向目的语靠拢。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最佳目的语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够对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给予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语言错误由于在语言环境中没有得到强化就会逐渐消失,而其正确的语言运用形式也会逐渐确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常常处于饥渴状态,但教材的编写方式使得学生在最初阶段的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做大量的抄写作业和低层次的句型操练,虽然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但收效甚微,还磨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目的语的大量输入,无法使其吸收和建立目的语认知习惯和培养语感,只好靠母语知识来假设和组建目的语系统,如,用汉字来标注英语单词的发音,从而导致了发音的石化。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地调节和灵活使用手中的教材,尽量保持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心理高原期来临之前增加目的语输入的强度和难度,避免低层次的无效反复。特别是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有不同的重点,提供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形式。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首先必须是可理解性的输入,其次语言输入必须是i+1(其中i是已知的语言内容,1是略高于已知的语言内容)。在心理学范畴,维果茨基也提出了有相似意义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强调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个发展区。这些理论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一定要时时把握学生学习的现有水平,精心挑选教材,合理组织学习内容,确保达到最佳输入效果。输入过简,等于或低于i,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输入过难,即输入变为i+2,甚至是i+3,就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厌学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针对学习策略的教学对策
学习策略的应用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够使用符合学习情况的有效策略,那么我们可以人为的控制中介语顺利的向目的语的转换。如果选择的方式不当,那么很容易使中介语走向石化状态。学习策略决定着学习者对特殊的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学习策略就决定着信息的理解、学习、使用和储存的方式不同。回避的学习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新信息无法参与和旧信息的联动,长此以往,语言石化自然会发生。针对学习策略导致的中介语石化,我们认为,对目的语知识的掌握应是一个动态和联动的过程,学生应不断吸收新信息,并把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结合起来。学习外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在原来具有的语言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和技能加以调整和改变的过程。所以,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适当的清空原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定性的词意的偏差,不断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对于词汇等错误的理解,还给词汇真实的意义,如此进行有效的扬弃和重新定义整理才会使词汇的使用以及储备工作做到趋近于完善。词汇回避和曲线表达只会使学生外语水平和能力趋于僵化。此外,作为老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尝试使用新词汇。大量的词汇输出可使学习者由于不断地从记忆中检索已学词项,自觉掌握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这些词项,从而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诱发、掌握挖掘、自我补充”,使语言技能逐渐提高,直至熟练。
5.针对学习动机的教学对策
动机在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实现的。面对学习动机,教师须努力促使学习者的动机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培养和保持他们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兴趣,最终使他们从心理和行动上延迟和克服中介语石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因人而异,具体可采用看原声配字幕电影、读外语报刊小说、听外语歌曲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异国文化,培养学生对语言输入的兴趣;或通过英语角、做游戏和英语戏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相对真实的情景语言活动中,把所学的“死”知识“活”用起来。在教学中,不管是学生取得的书面的或口头的进步都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总之,如果学生的外在压力变成了内在的动力,被动性的学习变为主动性的学习,学习外语的效率将会大大地提高。
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外语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要有效防止中介语石化现象,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揭示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内部机制及形成规律,从而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和实践,降低外语学习的难度,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2] 胡荣.中介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1998(3).
[3] 张萌.暂时性石化现象及其外语教学对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6).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