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分析与管理优化

2013-12-29 00:00:00刘军王宪忠路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3期

学校体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成为学校体育的立足点和最终目标。人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是教学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行为的主体。学校体育的核心要素是人,体育课堂教学中人(学生)是行为的主体,因此,对其行为管理要正视其人的地位,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要充分了解这个主体的“人”。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这期间必然会出现各种行为,对其有效的管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因为,课堂行为管理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是否有效,换言之课堂行为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这些,笔者认为研究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分析与管理策略优化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界定及其分类

1.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在回答什么是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之前,先让我们一起理解一下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所谓课堂学生问题行为是有关课堂管理问题研究中较早被关注的领域之一。从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情况分析来看,更多的学者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及智能发展或者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总成。也有一部分学者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出发,将课堂问题行为看作是那些影响他人或自己学习效果的行为,换句话讲也就是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相违背并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那么什么是体育课堂的问题行为呢,依据上面的论述,笔者的界定是: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所表现出的与课堂规范不相符的行为总和。

2.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根据问题行为的种种表现,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其对于研究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威克曼(美)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包括:扰乱性行为(如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不道德等)和心理性行为(如退缩、抑郁、神经过敏等)两种。奎伊(美)认为可以分为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三种类型。日本有学者则认为可以分为神经性行为、人格问题行为、智力活动行为、精神病行为和社会性行为五种。以上是一些国外专家的观点。我国一些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孙煜明认为可以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型(即攻击型)问题行为和内向型(即退缩型)问题行为两种。杨心德则认为可以分成行为不足问题行为、行为过度问题行为和行为不适问题行为等三种。胡淑珍认为可以分成隐蔽性违纪行为,轻度矛盾冲突行为、不遵守作息制度行为、不服从教师行为,扰乱性行为和恶作剧行为等五种。安珑山认为可以分成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和影响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行为两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对问题行为的认识不同,所依据的分类标准也不同,这就造成了课堂问题行为分类很难一致。因此,出现了有些研究者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广义的问题行为进行分类,有些是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对课堂情境下的问题行为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六类显得太细,其“类”太多也便失去了分类的意义。例如,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类,总感觉有些重叠现象,因为行为不适可以表现为行为不足或行为过度,另列此类似乎没有必要。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将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过与不及两种行为。

3.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我们清楚,课堂问题行为是相对于正常行为而言的,因此,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也是相对于正常的体育课堂行为而提出的。在有关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其研究结果显示问题行为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这一点不仅仅是国内学校存在就是国外也是同样存在。根据国内的有关研究结果,发现在我国高中学生中,有问题行为的约占半数,而在初中生中则占7O%。更多研究也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轻度的占84%,比较严重的占14%,非常严重的仅占2%,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以轻度为主。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厌学、对练习失去兴趣、参与态度不积极等。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泛化,对课堂上老师所授内容失去了兴趣,同时,由于教师的管和学生间的矛盾冲突加剧,一些不良的问题行为相继出现。这种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在发展的态势上有一个随着学段的增加而增强规律。总之,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具有行为的多样化、多元化、复杂化、长期化等特点,其现状不容乐观。

二、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形成原因分析

课堂问题行为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以分为课堂内部的因素和课堂外部的因素两种。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内部原因中又分为课堂情境方面的因素、教师方面的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三个方面。课堂情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受课堂物质情境、课堂人际情境以及课堂教学情境的影响。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主要出现在教学过程的推进和教学活动的转化两个环节中。“过敏”和“割裂”是引起教学过程推进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在活动转化方面教师常犯的错误是“突袭”“离题”“倒流”“忽左忽右”等。例如,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上如果安排的内容太难太易都会引起学生的不良反应。教学内容太难,会使学生遭受挫折,内心产生紧张和焦虑;教学内容太易,则不能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足够的刺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有愿望、也有机会表现不良行为,教师教学方法单调乏味也容易使学生厌倦。在教师因素中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消极性定型期望,教师的消极性管理方式,教师的不当要求(过高、过低),教师的讽刺、挖苦或滥用惩罚。再则,在学生自身的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厌烦、挫折、寻求注意与地位以及活动过度、性别差异等,其中挫折是主要因素。有人曾对问题行为与心理挫折做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受到挫折后或者作出积极的反应,或者作出消极的反应。消极反应(挫折行为)表现为内怒和外怒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攻击的行为,或焦虑不安、灰心丧气、敏感多疑的紧张情绪等逃避失败的行为。挫折行为不等于问题行为,大部分的问题行为是挫折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逐渐转化的结果。总之,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也各种各样,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模式

在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模式研究上,目前有5种管理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即:德莱克斯模式、格拉塞模式、库宁模式、戈登模式和坎特模式。首先,德莱克斯模式(the Dreikurs Model)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该管理模式理论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为了追求被注意,是寻求相应的权利,这是一般的问题行为。在管理的过程中德莱克斯模式理论强调教师作用,在方法与手段上德莱克斯模式主张教师要分析特定学生的不良品行,采用个人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他自身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其不良行为的后果进行体验,教会学生自己评估情境、做出负责的选择。德莱克斯模式理论非常强调管理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我约束。其次,格拉塞模式(the Glasser Model)的主要观点有:格拉塞模式认为人的需要有两种,即爱的需要和被爱的需要、期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认可的需要。基于这一观点格拉塞模式分析了学生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当无法得到所希望的,就会感到焦虑、自责、愤怒,就会变得逃避和不负责任,从而导致行为问题。第三,库宁模式(the Kounin Mode1)主要观点是注重群体的整体特征,注意与群体动力相关联的领导质量,侧重于预防性教育常规和群体管理技术。库宁模式有五个主要构想:教师纠正一名学生的不当行为时,这种纠正会对整个群体产生影响,库宁把这种现象称为涟漪效应;教师必须有目击者的特征,就是说,教师必须随时知晓教室内各个角落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让学生觉得教师对他们在做什么很清楚;教师必须关心课业流程;教师以保持群体焦点为主;教师必须尽全力构建具有一般性及特殊学习任务的课程以免学生感到乏味。第四,戈登模式(the Gordon Model)(又称教师有效训练)的中心是教师必须放弃其作为权威人物的角色,应以自由、关心方式来和学生讨论分歧。学生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被迫行事。当课堂中出现行为问题时,教师和学生必须首先确定问题出现在谁身上:教师的、学生的或者是师生双方的。教师采取批评的、对抗的形式来接近学生,就很难改变学生的行为,这种对抗在这个模式中被称为“你信息”如“你很笨”等,改变学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通过他所指的“我信息”。第五,坎特模式(the canter Mode1)侧重于教师对学生负责行为的坚持和果断的常规训练。坎特主张,教师应该是充满自信和拥有权威的,要向学生明确而果断地提出期望和要求,确切地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以相应的行为,凭其能力和意愿来确定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用此模式,教师对课堂捣乱行为作出削弱或使不良行为不能持久的反应。例如,面对一个捣乱的学生,教师不对该行为作出公开的口头训斥,而是使用非口头警告:把学生的名字记录在黑板或教师的记事簿上。明确规则的根据是,让学生作出选择,并通过作出选择来学会负责任。运用这种明确规则的方法,以决定如何表现。教师并不能只着眼于消极后果,而要不断地运用积极强化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预期的行为上,并鼓励他们继续那种预期行为。

从上述五种管理模式主要观点的对比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出5种管理模式各自有着各自的特点,所强调的内容也不同。如德莱克斯模式就强调管理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我约束性,格拉塞模式则强调了两种需要理论下的管理,库宁模式理论则强调5个构想,戈登模式强调我信息的转变,坎特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常规训练等。通过这些管理模式理论的分析,使我们对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对于管理模式的分类我们不必过于研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这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四、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优化

通过相关资料的检索与总结,目前在体育领域中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常见的策略有改变前后关系的策略(改变活动、提供帮助、改变组织、移开分心的物品、运用幽默)、明令控制的策略(信号暗示、行动干预、督促工作、提醒规则、批评过失)、运用群体影响的策略等。相对于常见的管理策略,一些其它策略在操作的难易上、方便上要较为复杂,故将其归类为复杂的管理策略。其中包括行为矫正的策略、改变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策略、先入为主策略、行为控制策略等。

在复杂的管理策略中行为矫正的策略中可以采用消极的有意忽视学生而获得矫正的效果,例如:在篮球的运球上篮学习中,体育教师对于个别学生的不守纪律就可以采用这种策略。因为,学生的问题往往会因为教师批评反而更加严重,如果采用冷处理,其效果反而会更好些。但值得注意的事,在运用此策略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实施。要做到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及时选择继续运用还是停止。类似的还有惩罚(斥责、补偿、隔离、拆损)、行为塑造、榜样示范等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矫正环节中教师遵循觉察、诊断、目标、改正、检评、追踪的操作程序进行。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或将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细心的观察、周密的分析和准确无误的判断,是正确选择矫正方法的前提。教师在对问题行为采取措施前应首先充分考虑问题行为的频率、维度、强度、时间、态势、刺激源、离差等要素。

除了上面的行为矫正策略之外,先入为主策略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在先入为主策略中教师要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具体方法是先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运用先入为主策略。而行为控制策略上,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其具体方法是鼓励和强化良好的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信号暗示、有意忽视、转移注意、移除媒介、正面批评、劝其暂离课堂、利用惩罚等手段加以实现。

总之,在中小学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上要坚持因地、因时、因人、因事等灵活机动的选择原则进行解决策略的选择。而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去处理动态变化的课堂问题行为,那样做无利于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通过分析后,我们知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处理上我们必须也采用多形式的处理手段,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准确分析、切实有效,灵活主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动态的,发生在其身上的事也是动态的,所以,我们必须以动态的思维去看待当下的学生,去面对其身上所产生的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莹.论“课堂问题行为”.江西教育科研,2006(1).

[2] 李耀新编著.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龚志雄,赖祥荣.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及矫正策略.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5).

[4] 姜晶.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及调控策略.江西教育,2009(Z4).

[5] 侯志阳,洪天阳.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教育艺术,2001(7).

[6] 李莹,彭秀芳.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述评.中小学管理,2005(1).

[7] 马慧.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管理.现代教育科学,2004(2).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