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域下体育课时目标的构建

2013-12-29 00:00:00刘泽林张霈程洪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3期

体育课时目标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起点与归宿。良好的体育课时目标的制定,是体育教学成与败的先决条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也是体育教学评价的核心指标。那么,在步入数字化的今天,对生命质量更加关注的背景下,如何来构建学校体育课时目标来实现体育课程的最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课时目标的特征

1.课时目标的前瞻性与细划

体育课时目标是师生想要达到的标准,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始以前便已进行预期与计划了,教师通过自身的知识和以往的体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将要在体育课上所发生的体育活动与行为、技术的学习与体质的增强、教学内容的喜好与教学评价的指标、练习强度与场地的保证等方面进行预期计划。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教师对于自己预计达到的课时目标在课程开始之前便有很好的把握与定位。而体育教师对于教育目标预计得是否科学、准确、具体将会直接影响到实际操作过程中体育教学的开展。

体育课时目标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与参考,是评价体育教师是否达成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指导性。为更好地让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设置体育课时目标时要尽可能地具体化和量化,以便于操作,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均需要作出具体说明。学生在技战术的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以及练习几组应有具体的数字规划,以便于体育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练习尺度,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实表现情况,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

2.课时目标“链接”的系统化

体育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学生体质的增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课时目标只是一节课45分钟内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所要达到的标准,是体育教学系统内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或体育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制定课时目标,把握好教学进度。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大幅度地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把学生视为运动员,把学生视为体育知识的容器,让体育课变成训练课,让学生感受不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等教学任务,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规划出具体的课时目标和教学进度,并要求将课时目标系统化,重视课时目标的“链接”功能,以更有利于完成系统化的教学任务。从体育课时目标系统的纵向上看,由学段体育课时目标到学年体育课时目标到学期体育课时目标,再到单元体育课时目标及课时体育课时目标,每一时期需要完成的目标都要有一定的规划,但要相互“链接”层层细化。从横向上看,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领域则需要设置不同的体育课时目标,各课时目标之间“链接”紧密,层次分明,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二、体育课时目标制定的核心所在

1.清晰、明确、具体的操作规范

体育课时目标只是学生在一节课内所要完成或达到的学习标准,因此要尽可能地清晰、明确,要写清楚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在预先制定的体育课时目标中表述清楚,尽可能量化以便于执行和评价。如通过体育课堂练习让学生能够在一分钟完成30次仰卧起坐,或者是通过一次课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独立完成俯卧撑10次。上述中30次的仰卧起坐和10次的俯卧撑这些数字化的目标,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让体育教师有了更明确的执行目标,让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目标更明确、更具体,让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有章可循。如所制定的课时目标过于模糊,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则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无章可循,体育教学便不能很好地展开。

2.实现教育价值的理念

教育价值是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实现的核心要素,在实际教学中集中体现。学科门类不同,在其表现教育价值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侧重于身体技能相关的体育类学科,体育教师是价值观念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时,首先制定体育课时目标。然而,在制定课时目标时,应考虑所开展的教学内容和所设定的课时目标是否具有教育价值,是否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通过体育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和所设定的课时目标,是否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增强、自信心的增长、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具有一定价值。无教育价值的课时目标最好不要出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和运动习惯的培养的课时目标也不应该出现在实际体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要以具有教育价值来作为制定课时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要义,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3.学生实际情况的关注

体育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约束能力。从客观情况出发,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结构、性别特征、运动兴趣以及身体素质等具体条件,来制定体育课时目标。同时,考虑到所教授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对所施加的运动项目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所设定的目标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实际情况,但体育教师为了达成预先所设定的体育课时目标,则很可能出现不顾及学生的客观情况而加大运动强度的情况,从而伤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在制定体育课时目标的同时,学生的生理特点往往也是教师考虑的重点所在。考虑学生的生理方面要重点分析所教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其骨骼与肌肉的发育情况,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完善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生理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练习的密度和运动强度。对于部分尚显脆弱的骨骼和尚不完善的肌肉组织,很难承受一些大强度和大负荷的练习,在制定体育课时目标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并给予重视,以免在体育课程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意外。另外,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首先就是要重点分析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作为课时目标制定的主要因素来加以侧重。分析学生的运动兴趣时则要基于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平时的喜好来进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其对于不同运动项目的喜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4.技能难度与负荷强度“适宜”

体育课时目标制定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难度适宜,过高的体育课时目标学生通过一次课的学习与练习很难达到预定目标,进而望而却步,退缩不前,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常此以往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反之过低的课时目标也不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过低的课时目标容易达成,学生感觉不到体育课程的挑战性,感觉没有什么意思,引不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进而不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在这两种情况下体育课时目标都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作为体育教师,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过低,不敢让学生经受必要的困难的磨练,使学生失去挑战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课时目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设定的课时目标需要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学生一课时的努力又难以完成,视为最好的体育课时目标。引用心理学的术语就是将课时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制定体育课时目标时都说“跳一跳摘桃子”,体育课时目标应该具有一定难度,必须让学生“跳”,制定一个这样的课时目标,让学生感觉到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切实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的课时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体育课时目标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练习,让体育教学活动向最大成效发展。

三、体育课时目标的构建

1.把握课时目标的功能定位

体育课时目标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课时目标是否达成是评价教学开展得好与坏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体育教学开展之前就要设计出易于评价并易于测量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体育课时目标。如果失去科学合理的测量标准和测量效度来衡量体育教学效果则会出现失误。教学结束后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课时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本次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让专家进行打分和分析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授课提供意见,为今后更好地教学打下基础。

体育课时目标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要达到的标准,体育课时目标的确定必然限制了体育教学内容和场地的选择、教学设计的方向、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应用等。因此,体育课时目标对教学内容、场地器材、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具有定向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了完成已制定的体育课时目标,需要选择最优秀的教学内容、最适宜的教学场地、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说体育课时目标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是确立各体育教学要素的依据,各教学要素则指向课时目标的达成。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导到所设置的课时目标上,保证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体育课时目标可以为师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目标和方向,从而避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可实现的体育课时目标可将师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以利于师生排除干扰,以利于师生战胜困难,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

2.解析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为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在制定体育课时目标前,首先要分析教学对象。布鲁姆曾提出:“在考虑教育目标时,要看学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有哪些兴趣,有哪些特点等等。”具体在实际操作中,体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需求两大角度来分析。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生理与心理的特点有很大不同,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时目标设计之前要科学合理地分析教学对象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体育需求来确定具体的体育课时目标,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骨骼与肌肉情况、心脏与肺活量的承受度,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制定课时目标。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注意、思维、意志、情感的发育程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课时目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来确定具体的体育课时目标,切不可忽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客观实际,盲目地进行体育课时目标的设计,这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与进步。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的体育课时目标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忽视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实际情况,盲目进行课时目标设计的运动项目与运动强度,不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

学生的体育需要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有利切入点,为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教师要分析与研究所教授学生的体育需求,寻找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需求,根据学生的体育需求与兴趣进行体育课时目标的设定,这样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体育教学则会更加科学、合理。

3.紧扣教学内容与场地设施

体育课时目标的制定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密切相连。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掌握是制定有效的体育课时目标的前提,否则,则会导致体育课时目标得不到有效手段的参与,进而不能实现所提出的预期目标。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其实现的体育教学效果也有很大不同,当前可供体育教师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体育场地与器材也有很多,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所要实现的体育课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匹配最适宜的运动场地与器材。体育课时目标的确定需要分析学校现有的场地与设施情况。众所周知,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开展正常的体育教学的物质保证,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体育场地与器材可以激发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的热情,良好的体育器材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制定具体的体育课时目标时应根据本学校场地设施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课时目标,并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体育课时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提纲挈领的引导性功能,也具备评价与定向功能。因此,对体育课时目标的构建应注重其核心问题的解决,进而进行体育课时目标的审视与规范,为学生自身的利益而服务,满足学生对生命质量关注的需求。体育课时目标的制定是使学校体育的整体参与划分为具体的小结构来进行逐一实施的。在对体育课时目标实施一个阶段后,要采取相应的评价措施对课时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调整体育课时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英俊.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李祥.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沈建华,陈融.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杜春华.体育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之浅见.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3).

[7] 周德藩,王定华.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8] 王维群.未来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体育科学,2001(3).

[9] 杨军,易春燕.21世纪初学校体育教师能力素质之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0(3).

[10] 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素.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