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际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3-12-29 00:00:00梁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3期

课堂教学指的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带着教学目的,通过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而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传递、接收和交流信息的一个动态过程。有研究表明:教师恰当而有效的课堂非言语交际行为能改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非言语交际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是密不可分的,对它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近几年国内有大量的学者和教师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有关于非言语交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和功能,有的从跨文化角度讨论非言语交际的文化性以及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还有学者从背景条件、课程规定、教材内容以及评估方式等方面对中美非言语交际教学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将从非言语交际本身的功能特点、初中生的心理情感因素、初中英语新课标的要求等方面探讨非言语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非言语交际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1.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和作用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一部分是通过言语交际,另外一部分是通过非言语交际进行和完成的。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是指运用目光、面部表情、姿态、手势、停顿、时间、空间和沉默等无声语言和语音、语速、语调、音量等辅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行为,还包括教室的环境因素,例如色彩、照明条件、声音、温度、直观教具等。非言语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又是辅助教学手段,是对言语教学的积极配合和补充。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信息传递量很大。Grant Hennings指出: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言语手段实现的,只有18%是通过言语行为达到的。非言语交际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态度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大多数专家认为非言语交际具有重复功能、否定功能、替代功能、补充功能、反馈功能、强调功能和调节功能。如果初中英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自己的哪些课堂行为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把非言语交际自然、合理、适度、准确、得体地运用到英语课堂中,创设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和触觉的运用,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就定能促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另外,教师也能从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中获取信息,验证其传递的知识和信息是否被学生有效地接收和掌握,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其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

2.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态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伴随着感情的交流。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态度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则更加明显。”近年来,外语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就情感态度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的主要结论是: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情感态度”已经被列为初中英语课程目标之一了。英语教学,尤其是初中的英语教学,也是一种情感教学和心理教学。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呈现明显的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型期的特征。换句话说,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开始有自我意识,有独立意识但仍然有依赖感。Ellis说:学习观念还可能受到学习者个性、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他们的个性、学习认知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正在发展之中,道德观、价值观也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教室中课桌的摆放方式、空间距离以及教师的衣着、眼神、手势、语气、站姿、点头等这些非言语交际行为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环境的特点出发,树立“愉快教育”、“轻松学习”的教育理念,倾注较其他阶段的教学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尽力满足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期待心理和渴求心理,创建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Lozanov就非常重视学习者的“愉悦”和“放松”的感受。他创立的“暗示教学法”强调教师利用一切非言语交际手段,创造愉悦、放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从焦虑和其他心理障碍中解放出来。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的科学研究表明:非言语交际尤其适用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因为非言语交际行为较言语交际行为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它丰富了教学手段,迎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比如,教师的用心注视、微笑点头、耐心倾听等这些非言语交际行为就能深刻地感染学生,无形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德。

3.初中英语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初中英语新课标》已经注意到了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并且对这方面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和目标。在语言知识的语音部分要求: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在学习策略部分的交际策略中要求:在交际中,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在文化意识部分要求: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要实现这些非言语交际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增强教师对非言语交际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的非言语交际能力,才能促进教师对于学生非言语交际教学的认知、理解和传授。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言语交际能力又包括非言语交际能力。课堂的有效表达,不仅仅在于言语表达,更需要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和谐搭配。只有既注意言语交际教学,而又不忽视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文化特征的英语教学,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学。

二、非言语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时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和考评方式

尽管初中英语新课标注意到了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并且对这方面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和目标。但真正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却没有实际相对应的教学要求,而只是侧重了课文朗读中的语调节奏要求。在教材编排中也未有针对非言语交际的训练内容。由于非言语交际教学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和系统性的教学要求以及操作内容的具体化,英语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一般都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重点放在加强自身的非言语交际教学方面,而对于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几乎就忽略了。初中英语教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估方式也是制约非言语交际教学落实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有些省市已经在中考中增加了口语测试,但所占分值比较小,或只作为参考项目,而且口语考试评分要求也是侧重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基本未涉及非言语交际内容。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非言语交际教学的实施。

2.英语教师的素质

英语教师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授者不仅要有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而且要有扎实的非言语交际功底,具备真正的非言语交际能力。但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针对性的培训,没有意识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本身缺乏非言语交际能力,这样他们就无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非言语交际教学。这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英语教师缺乏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社会性或是文化特征的认识。非言语行为的社会性是指有些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是由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因此,它们已成为该群体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也就带有了各自的文化特征。适宜某种文化的非言语行为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是失礼的。比如,在中国文化中,交流时直视对方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冒犯、挑衅与不信任;而西方文化却要求在交际过程中直视对方的眼睛以示诚实。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否则就会因为不恰当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传递错误信息,误导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有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非言语交际行为时随意性很大,很难做到自然、得体、准确。这样不仅实现不了非言语交际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些教师不能恰当地运用目光交流,整堂课只是盯着部分学生或是根本就不与学生进行目光接触。这种不恰当的行为会让学生感到该教师不自信或不热爱教学。其结果是学生不信任该教师,不喜欢英语这门课程。教师带贬义的面部表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教师不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和音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语言习得。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不当造成的紧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焦虑,害怕犯错而不敢开口说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就可想而知了。

三、完善非言语交际教学的建议

1.完善教学大纲和改进考评方式

要完善初中英语新课标,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将新课标中的对学生非言语交际教学提出的要求和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层次化。可根据学生的年龄,从语调到手势、目光、音量、表情和身体姿势,再到直观教具,一步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得到螺旋式的提高。同时让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得到理论和实际上的指导,有章可循,有利于他们创设一些课堂形式让学生懂得和学会非言语情感表达,从而提高学生运用非言语交际手段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考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导向。许多教师的教学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考的内容就教,不考的内容就忽略。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行多年了,但目前这种状况还不是短期内能够彻底改观的。所以改进现行的口语考评标准是解决非言语交际教学问题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加大口语考试在各项重要升学考试中的评分比重;另一方面,在口语测试中加入对非言语交际能力考查的内容。在评分标准中,适当提高非言语交际评分的分值。全面地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这样,英语教师就会有意识地提高非言语交际训练的教学程度,在注重对学生言语交际行为训练的同时也加强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训练,并把它列为基本功训练内容之一。

2.提高英语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能力

英语教师要顺利完成初中英语新课标中提出的非言语交际方面的教学目标,自身具备非言语交际能力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非言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如果本身缺乏非言语交际能力,要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接受针对性的训练,比如音调、重读、停顿、表意的功能性发声训练;体态语类,如手势语和面部表情等的训练。学习和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性。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使用是下意识的、习得的,带有文化倾向的。Samovar认为,文化与非言语交际行为密不可分,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决定的。非言语交际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更大。

尽管我们花了许多年时间来学习一门外语,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那个文化的非言语语言和正确举止的话,就会产生误解。如果我们不知道应该握手还是鞠躬,什么时候坐着,什么时候站着,在不熟悉的场合应该有什么样的举止,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具备用外语交流的能力。或许在读、写、说、听四项传统的交流技能之外还应该加上第五项技能:文化意识。

既然许多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后天文化习得的结果,带有明显的文化倾向,那么,适宜某种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其他文化中就可能是不恰当的。英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带有英语文化特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课堂上自然、合理、准确、得体地运用,从而提升交流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到学生,他们会模仿,慢慢学会和掌握英语的一些非言语交际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输入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信息,提高学生对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行为差异的敏感度,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PatrickW.M.NonverbalCommunication(3rd Edition).USA:NatlEducation Assen,1988.

[2] Samovar,A.L.;E.R.Porter and A.L.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蔡媛婷.中美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4).

[5] 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 应惠兰.新编大学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 章兼中,张楚廷.英语教育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