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定向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效应研究

2013-12-29 00:00:00梅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3期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英语写作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成绩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传统意义上,老师和研究者大多聚焦在教授过程和教授方法上,然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自身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状况都毫无疑问会对写作产生显著的影响。目标定向主要探讨影响学生从事学习行为的动机过程,不同的目标定向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进而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产生影响。

二、理论与假设

1.目标定向理论

目标定向是具有认知、情感、行为等特征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自身对学习成就与工作成功意义的一种知,是个体展现自己能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有效的一种内在特质,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系统。目标定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家尝试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探索研究个体在成就情景中的行为和动机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在目标定向理论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Mather(1980)、Nicholls(1980)和Dweck(1986)认为,要想全面地了解动机和成就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的功能与意义,这样才能弄清楚目标的性质。众多学者认为,人的目标定向就是个体试图获得或者达到某种有价值的结果或目的而参加各种不同成就活动的缘由。学术界通常把成就目标定向分为两种,即内在目标定向和外在目标定向。内在目标定向是由于好奇、挑战性和为掌握知识技能而参加成就活动;外在定向目标是因为能够获得成绩、奖励、竞争和评价而参加成就活动。Dweck(1986)认为目标定向是通过对成就活动的选择和参与对自我调节学习和成绩产生影响的。

在与写作相关的心理研究领域中,目标定向被视为在计划阶段起作用的自我调节,受到学者的广泛重视。Hopmang(1989)和Glynn(1989)两位学者曾以成就较低的高中生为实验对象,发现在写作前预先设定好文章的长度并结合自我调节所写的文章更好、更长。我国较早致力于该研究的学者时勘、王文忠先生认为,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呈显著相关:掌握目标定向和深加工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业绩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目标定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

2.研究假设

诸多的研究表明,目标定向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是否一定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提高有待进一步考证。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做一次具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期望能够探索出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差异的原因与能够提高写作水平的对策,以便在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成绩。本文基于Schunk和Schwartz两位学者的研究将考核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设置分为三个类型: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趋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

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注重对学习能力和掌握本领能力的提高,在成就活动中展现出积极的、恰当的“学习模式”。在认知上,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更加关心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迅速提升自身能力;在情感上,对学习饱含热情;在行为上,敢于挑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满意感较高、并具有充分的兴趣。

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更加注重通过与他人成绩的比较来表明和证实自己的能力。在认知上,注重对自身能力的评价结果,期望能够向他人充分展示出自身才能的最佳状态;在情感上,以保护自尊而回避努力来证明自身价值感,认为能力和努力具有负相关关系,即越努力的学生越笨;在行为上,比较容易放弃努力选择比较容易的任务来回避挑战;在完成任务时如果工作绩效较低会容易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在行动中表现出“无助”的反应,面临失败则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并放弃努力。成绩目标趋近定向的学生与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的差别是,前者更倾向于对能力的有利判断,而后者更倾向于回避对能力的不利判断。

综上所述,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敢于挑战的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更利于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成绩目标趋向定向的学生趋向以成绩比较来证明自身能力,但又不愿付出努力,那么在英语写作能力方面应处于较低水平;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趋于回避挑战,比较容易放弃,因此该目标定向的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应该也不会特别好,以此提出假设:

H1:目标定向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具有显著影响。

H2: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其英语写作成绩明显高于成绩目标趋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

三、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与发放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学生308名(男n=181,女n=127),平均年龄19.3岁。剔除填写模糊、缺失题项和胡添乱写的问卷后,有效问卷数为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1.5%,较高的回收率完全满足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

(2)调查工具

本文采用的调查问卷29个题目是由著名学者薛香翻译改编的,其中学习目标定向设有8个题目,成绩目标趋向定向设有10个题目,还有11个题目用于调查成绩目标回避趋向。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测评考试相互结合的方式。调查问卷是用来调查学生的主体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趋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等情况。测评考试要求学生在各自英语老师的配合下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写作,取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平均值进行统计。评分采用五分制,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更倾向于该维度的目标定向。

(3)数据分析

本文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描述性分析

经过四周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统计后,对四个变量进行一个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便于我们对这次调查现状的把握。本文的变量为目标定向和写作成绩,其中目标定向分为三个类型: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趋近定向、成绩目标回避定向。将变量导入SPSS19.0进行描述性分析后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由表可见,目标定向中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只占20.92%,而成绩目标趋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分别占38.65%和40.43%,由此可见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英语学习,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将英语学习作为升学或就业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工具。在写作成绩上,合格所占比率较高,其次是良好,不合格人数所占比率为12.41%,而成绩优秀的比率为21.63%。反映出此次调查样本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还是不错的。

3.多重反应列联表分析

对不同类型的目标定向和课堂目标结构的学生在英语写作成绩的分布状况,我们通过多重反应列联表分析得到相应的百分比来更加明确地了解,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多重反应列联表分析

表中的数据显示,在写作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中,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较多,成绩目标趋近定向学生趋中(3%<31%<66%),而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学习目标定向占多数,成绩目标回避定向最少(65%>28%>7%),成绩较差者但达到合格的学生中学习目标定向最少,成绩目标回避定向最多(2%<38%<60%),而成绩良好的学生中成绩目标趋近定向的学生数占多,其次是成绩目标回避定向(51%>30%)。尽管该表的数据和比例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求证。

4.对数线性模型分析

对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仅仅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多重反应列联表来判断得不到有力的数据分析结果支持,以下本文将使用多元分析方法通过对数线性模型来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从表3中可以发现,饱和模型的检验概率P值为0.000,小于0.05拒绝零假设,认为2阶的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

表3 饱和模型的分层检验

表4为饱和模型的偏相关检验结果,表中显示目标定向类型的选择对写作成绩的影响十分显著,所以说假设H1成立。

表4 饱和模型的偏相关检验结果

4.单因素方差分析

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写作成绩有高有低,那么学习目标定向组的学生写作成绩是否一定高于成绩目标趋向定向组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还有待调查。表5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显示F值为109.53,ANOVA方差分析显著,显示出目标定向不同类型的学生英语写作成绩显著差异。由于在多重反应列联表分析中已经可以发现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其写作成绩要好于成绩目标趋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再结合在本节单因素反差分析中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之间的写作成绩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假设H2成立。

表5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在此次实证调查中发现,目标定向对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焦虑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生倾向于学习重要性的渲染,则倾向于采用学习目标定向;如果学生侧重于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则可能容易采用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所以我们的教学队伍要从实际出发,感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的目标定向,将课堂内容设计丰富apP40kwd7+q91MSRERb5ig==化,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写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需要自我充电学习的动机,强化其学习目标从各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

参考文献

[1] Dweck C S.Mot ivational processes aff ecting learning.AmericanPsychologist,1986,41(10).

[2] Dweck C S,Leggett E L.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 ivationand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 Review,1988,95(2).

[3] Ames C.Classrooms:Goals,st ructures,and student mot iv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84(2).

[4] 时勘,王文忠,孙健等.学生适应性动机模型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

[5] 方平,张咏梅,郭春彦.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心理学动态,1999(1).

[6] 雷雳,汪玲,Tanjaculjak.目标定向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心理学报,2001(4).

[7] 连榕,石伟,孟迎芳.高中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态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

[8] 郭德俊.目标结构与学习动机.心理科学,1994(6).

[9] 蒋京川,刘华山.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4(1).

[10] 梁海梅,郭德俊,张贵良.成就目标对青少年成就动机和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1998(21).

[11] 徐方忠,朱祖祥.目标倾向与自我调节活动及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应用心理学,2000(6).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