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影响下的青少年学生道德重塑

2013-12-29 00:00:00胡顺覃基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3期

传统游戏自古以来就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知并被作为一种道德教育资源,青少年学生往往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自我、发展天赋。教育工作者通过游戏引导青少年学生主动建构其德性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繁荣发展,网络游戏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学业被荒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严重扭曲。

一、网络游戏引发青少年学生道德认知模糊

据相关资料统计,近年来网络游戏玩家已发展到2300万人,其中包括数百万青少年学生。网络游戏引发青少年学生道德认知模糊,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1.网络游戏的暴力倾向影响部分青少年学生的行为方式

当前我国的网络游戏以战争、竞争、神话玄幻、魔法奇幻等为主要题材,其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道德认知模糊。由于青少年学生大多未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长期沉溺于暴力游戏,习惯于暴力和血腥场面,将影响其思维与行为方式,形成麻木的生命观,倾向于通过暴力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其道德理性和法制理性的丧失。

2.网络游戏的自由空间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而且因受到相关法律、道德和社会影响等因素的束缚而被动保持克制,而在网络游戏中,这种克制被更多的自由和无束缚所打破。比如受到全民追捧的“开心农场”游戏,“偷菜”原本是一种减压和调节心理的方式,却引发了青少年学生损人利己的自私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很容易触犯现实道德底线,扭曲其道德观和价值观。

3.网络游戏的角色扮演模糊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同一性

由于在现实与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甚至是多重角色,加之青少年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导致其道德价值认同与现实脱节,因此产生道德同一性危机。

如果他们没有能够顺利获得自我同一性,依旧对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存在感产生种种迷惑,就会引发道德行为的失范现象。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青少年学生必然会在人格塑造方面存在障碍和缺陷,由于长期对自我进行虚假塑造,容易形成虚拟的道德身份感,不利于形成道德同一性,反而会产生人格的自我异化。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形成的良性影响

网络游戏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批判网络游戏所引发的青少年学生道德认知模糊、人格异化等不良影响时,也应该明确地肯定其在促进青少年道德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1.网络游戏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型传媒,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也体现了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因此具有道德传播性。网络游戏作为传播手段,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从青少年学生天然的游戏本能入手,为特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传播创造了恰当的形式与有效的方法。由于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提升某种思想的价值,贬低另一种思想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宣扬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宣传科学真理,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青少年学生美好的心灵。

当前网络游戏呈现社区化的趋势,而社区化又有利于群体达成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其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美德的形成和高尚品格的塑造。在网络游戏社区中,群体的道德生存对个体道德的养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青少年学生热衷于建立共同的网络社区空间,进行网络游戏、交流心得体会、谈论社会文化,这种社区往往会形成规则并约束成员遵守规则。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不同青少年学生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重新整合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社会道德资源,引导其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能够积极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2.网络游戏的良好交互性拓展了人际交往空间

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思想和语言等的交流。人际交往是指除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包括朋友交往、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交往等。网络游戏引起了传统人际交往模式的变革,拓展了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常常扮演多重角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非常有利。网络游戏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扮演各种角色的机会,他们可以理解角色的行为规范,体验角色的需要和情感,了解角色间的冲突,并借助交往对象的反馈检验自己角色扮演的情况,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实现社会化。

3.网络游戏的合作性有助于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养成

针对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存在的自私自利、功利主义倾向,网络游戏所蕴含的合作性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而且有的网络游戏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着学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前途的不确定、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的压力,冒险精神较为缺乏,通过挖掘网络游戏中健康向上的因素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在面对逆境时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奋发向上。

三、网络游戏影响下的青少年学生道德提升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完全消解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道德认知的不良影响,也不可能使青少年学生自觉自愿远离网络游戏,只有积极利用网络游戏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探索符合青少年学生实际的可行性策略,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真正成为道德高尚、信念坚定的开拓者和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使网络游戏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1.加强道德实践,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成熟度

由于网络游戏创造了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虚拟世界,使得部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生活脱离了社会现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使其获得道德责任感,并形成积极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从而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成熟度。通过提升道德成熟度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提高对信息的认知、解读、接受、评判等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亲社会行为,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游戏对道德同一性的消极影响。

2.通过自我教育,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

当代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个人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实现其自我价值。但是部分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在面对网络游戏的诱惑时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因此需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积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为提高自我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改造,充分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游戏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增强其自控能力,使其深刻认识到游戏行为与现实学习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通过优化认知能力和稳定情绪,使其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与愉悦感,从而降低网络游戏的吸引力。

3.引入生命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针对部分网络游戏中宣传的暴力、泯灭人性等生命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入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坚持以生命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育,力求使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因此是一种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在生命特色教育模式中,要把培养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能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生命教育,给青少年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关心和爱护青少年学生,体现人文关照的温情,要通过人文启迪使他们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完善自我的必然需要,而且这些人文关怀是无法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中获得的。

参考文献

[1] 黄意武.网络游戏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1).

[2] 肖伟宏.浅述对沉迷网络游戏大学生的教育.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3).

[3] 刘佳,王志义.青少年网络游戏德育途径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4] 曲庆红.网络游戏伦理道德的分析和影响.民营科技,2010(5).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