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商: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新视角

2013-12-29 00:00:00杜文彬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3期

一、德商及其构成要素

德商(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成MQ)在2005年由美国学者道格·莱尼克和弗雷德·基尔在《德商:提高业绩,加强领导》一书中首次提出。他们把“德商”定义为“一种精神、智力上的能力,它决定我们如何将人类普遍适用的一些原则(正直、责任感、同情心和宽恕)运用到我们个人的价值观、目标和行动中去”。由此可见,德商主要指人的道德人格品质,强调道德人格的养成,是一种内在的、观念的理想境界。由于“德智体美”中的“德”在首位,又如“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由此可见德商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德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同情、正直、节制、尊重、和善、宽容、公正等七种美德。同情是感受他人情感以达到相互理解的唯一途径。正直是人的一种明辨是非的内在诉求,有助于我们妥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节制是人在面对欲望时,能够约束自己的举动,确保正确的行为。尊重是最基础的美德,使人们能为他人着想,学会尊重别人。和善是和气待人,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关心其疾苦。宽容是尊重性别、信仰、文化、观点等的差异并思考其来源,力求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公正是在人际关系中要做到光明磊落,按规则办事,不偏不倚。只有让青少年学生具备了以上美德,并把这些美德外化为行动的原则,才能使他们形成高“德商”。

二、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分析

道德人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当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存在道德人格缺失的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1.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道德认知与实践产生脱节现象

道德人格就是要将人置身于一定的“格”之中,置于一定的规范之中。从本质上讲,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缺失是源于道德规范意识的弱化,道德认知的不足,道德习惯的缺陷,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脱节,当然这与学校教育的“智育第一”功利化倾向有必然的联系。现在学校拼命抓分数,抓升学,缺乏真正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导致青少年学生知行脱节。学校在政治思想、道德认识的教育当中,在目标和方法上偏重于认知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当作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导致学生知行相脱节。

2.学校德育中缺失人文关怀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漠视

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学校德育是无人德育即无视个体的需要和兴趣,缺乏人文关怀,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由于缺乏自我选择的权力,因此只好成为标准模具的翻版。这种缺乏人文关怀、被动的现代德育,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

3.社会价值多元化使部分青少年学生产生价值观的迷茫

人格的价值是指凝结在人格中的功效和作用,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人的人格价值来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新旧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价值观念激烈交锋,价值观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多元化的价值观给当代青少年学生带来多种选择。而一些学校无视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在德育工作中仍然沿袭单一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没有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进行价值观选择,导致他们普遍存在价值观的迷惑现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新价值观和改革创新精神深深影响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然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也导致青少年学生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一些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见利忘义行为随处可见。

三、基于德商的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塑造途径

人的德商不但表现于而且形成于自身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人的德商与自身长期的道德行为相一致:道德行为高尚则德商高,道德行为恶劣则德商低。德商实质上就是人的道德人格,是人在长期的道德行为中逐渐形成并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较稳定的德性状态。针对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现象,德商应该作为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首要内容,德商水平的高低甚至是其能否成才的关键,也应该成为衡量学校德育实效的指标。

1.灌输与自主选择相结合,注重道德人格的后天习得

综上所述,德商不是天生的而是青少年学生后天习得的。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德商的形成并非开始于学校阶段,而是伴随人一生,因此道德人格的塑造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灌输,因为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其发展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他们很容易受到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的影响。只有积极灌输健康思想,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只有根据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灌输,才能使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风气成为主流。其次要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自主选择,多元化时代青少年学生个体道德行为不仅具有选择性,而且具有自主性,任何道德行为都应出自自主的判断、选择,而不能由他人代替选择。有时候外在强制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将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创造性的缺损、权利感的缺失、责任感的失落,因此道德人格的习得也需要自主选择。道德人格的后天习得应该建立在灌输与自主选择充分整合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青少年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育者的灌输引导有机结合。

2.加强道德技能的培养,确保有效提高德商

德商的后天习得除了加强灌输与自主选择相结合之外,还要求青少年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技能。只有掌握道德技能,才能真正领悟德商的真谛,将德商理论付诸实践,达到知行统一。有研究表明:如果儿童被有意地传授以道德技能和道德信仰的话,那么他们变成有道德的人的机会就会提高。传授给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技能应该包括如何解决日常冲突、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学会同情与宽容、注重公平、尊重他人等等,这些都是德商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也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塑造中不可或缺的美德。一旦忽视对青少年学生道德技能的培养,就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冷漠麻木、诚信缺失、缺乏同情心、不能善待别人等等情绪。只有加强道德人格培养中的技能培养,才能将道德层面的思想深深植根于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实践中,使其行为更得体,更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懂得尊重和善待他人。

3.注重人文关怀,引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由于人文关怀缺失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逐步丧失,也导致其道德人格的缺陷。青少年学生因社会、家庭环境及个人经历、社会阅历、思想觉悟、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把他们当作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价值追求的现实的人,依据其个性,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教育内容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解决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树立自信心。在充分尊重他们个性需求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更要通过人文关怀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积极抵制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和不良影响,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同情心和宽容心,让他们更懂得尊重生命

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也是德商的构成要素,具有同情心的孩子更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当然,同情心不是靠强行灌输或一夜之间就能形成的,需要的是对教育者的模仿、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青少年学生从外在到内心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客观存在的那些冷漠行为与人们成长过程中缺乏爱心、同情心、宽容心等情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只有积极的情感才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才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而且使其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同情之心和宽容之心不能仅仅靠简单的言语说教,应该将这些情感的培养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创设能使其充分感受关爱和支持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情感。

当然在道德人格塑造中,生命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生命教育是关于青少年学生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随着多元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传统的“去生命化”德育模式正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是如果离开了人的生命,德育将脱离生活实际而成为抽象的说教。因此要通过生命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

参考文献

[1] 陈磊.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的起点和归宿.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 张澍军.德育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德育.思想教育研究,2003(8).

[3] 郑越,刘双喜.浅议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职业时空,2009(7).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