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经验形成 “三要素”

2013-12-29 00:00:00章洁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0期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双基”的提法扩展到了“四基”,增加了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和感受基本数学思想两个内容。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传达了一个教学理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探索过程的所得,更关注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是否能调动出以往的活动经验。正是这样的教学需要,促使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经验的内化。

一、有效调动生活经验,辅助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

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稍加整理就可以运用到学习中去辅助课堂教学,因此生活中的日常活动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购物活动。

师:请打开老师提供的信封,看看你们拿到了些什么?(每个小组信封中提供的人民币道具的种类和数量不一)

生:钱。

师:用你们手中的钱,购买老师这里价值1元的商品,你可以怎样付款?请拿一拿、算一算。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汇报时,教师请不同小组展示了不同的答案。

师:观察一下,每一小组付款的方法相同吗?

生:不同。

师:那哪一小组拿错了呢?

生:都不错,他们拿的方法不同,但总的钱数都是10角。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1元等于——10角。还知道什么?

生1:我还知道10角就是1元。

师:说得不错,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知道拿5张2角的也是1元。

生3:我知道可以拿两张5角的。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付钱场景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对生活中观察到的家长或者自己亲身参与的付钱方式做了再现,在组内交流中明确了“1元=10角”的数学知识,形成了可以怎样付款的活动经验。这样的生活经验多数学生不会陌生,但是知道得不全面,通过活动体验则能让学生对生活经验进一步概念化、数学化,形成认知。

二、整合课堂活动经验,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的规范

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参与的程度不同,所以教师在学生经历探索后,要对学生的活动经验加以整合,促其规范,助其消化。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研究,探求其面积计算的方法。

师:你能计算出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吗?

师小结:大家用各自的方法都得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希望大家记住今天几个小组用的不同转化方法,挑出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方法来帮助你记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了不同的转化方法,都成功地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内化活动经验时,并没有强调哪种方法是教材中采用的,哪种方法容易,只是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做出解释,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方法推导出的计算方法的相同之处以及计算时的计算要点。在这样的处理中,将选择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经验去加以内化,显然是高明的。

三、运用既成活动经验,加强数学活动经验的消化

经验重在体验、重在发现,也不能忽视运用,运用既成经验,能促进经验更好地消化。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一课时,要数出搭成物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由于学生观察到的是图形,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一个例图用方块摆出图中物体,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发现每个上层的小正方体下面一定有一个可能从图中看不到小正方体的经验。但是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不能每次都搭出实物,所以教学中应当进行题组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将活动经验程式化,方法化。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和积累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很好地运用于解决已经历过的问题,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学生在新问题上进行数学建模,方法迁移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经验形成的前、中、后三个要素,切实、务实、扎实地推进。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