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富有生活气息

2013-12-29 00:00:00张春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0期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生活这一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展开教学,让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达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切身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巧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引发数学问题

深入研究数学教材,发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身边的事物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呈现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依附于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个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的有效问题情境,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周长是多少”这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树叶导入新课,让学生用手沿着树叶的边线摸一圈,先直观感知周长的含义,再告诉学生刚才摸的边线的总长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身边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桌子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等,然后提问:“如果想知道刚才这片树叶的周长是多少,你有办法吗?”学生讨论得出,先用一根毛线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圈,然后将毛线拉直再用尺量一量;或是用手一厘米一厘米地慢慢地量,也可以量出它的周长大约是多少。紧接着,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并学会用“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去解决不规则图形周长的问题。可见,紧密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探究,完成知识建构

构建知识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而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将学生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进行总结与升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其主动建构。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设计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今年校服厂要为桃园小学一(1)班的小朋友每人定做一套校服,一件上衣68元,一条裤子32元,全班共50名学生,共需要多少钱?问题一出来,学生便给出了各种解法:列式68×50+32×50,即用上衣的总价钱加上裤子的总价钱等于一共需要的钱;列式(68+32)×50,即先算出一套校服的钱,再算出50套校服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通过计算发现68×50+32×50=(68+32)×50。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一系列的算式,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从而归纳得出a×b+b×c=(a+b)×c。这一教学过程让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的乘法分配律的含义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

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要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教室地面的面积,回家算算床和房间地面的大小等;学习可能性大小之后,引导学生开展摸牌和下棋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以及判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学习转化的解决问题策略之后,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测量一棵大树树干的周长?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如何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等等,让学生在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学会学习,迅速成长;在课堂延伸中,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健康发展。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