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觉数学是源于生活,学有用的数学,教师就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的生活内涵,使学生快乐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创造力。
一、抓住学生“生活的好奇心”引入新知
现实生活中不缺乏数学的要素,关键是教师怎样合理地利用这些要素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索的激情。一节课有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引入阶段,教师用一元变百元的魔术(教师把一张百元大钞对折三次以后再横着对折一次,经过魔术的手段使一元钞票变成百元大钞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引出:你们想变魔术吗?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们就知道老师是怎么变的了。利用这些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到亲切,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的探究。
二、联系学生“生活的常识”揭示内容
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与学生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喜闻常见的现实,就有教师善于提取学生生活的“镜头”。
接着教师出示玉兰花的树叶和桂花的树叶,让学生进行比较,教师的手掌和一个学生的手掌比较,书本的封面和课桌面比较,等等。总结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样经过直观比较得出的结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设计学生“生活的画面”巩固知识
只有精心设计的生活中的场景,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转化技能的能力。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接着就要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技能,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和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看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大概是1平方厘米;(指甲、大门牙、小橡皮、纽扣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概是1平方分米;(魔方的一个面、新华字典的一个面、粉笔盒的一个面、教师的手掌面等)什么物体的表面大概是1平方米;(装大电视机的纸箱的一个面、大商场的地板砖的一个面、黑板的一半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1平方米的大小,教师用准备好的1平方米的大白纸展示给学生看,并且让学生猜猜大约能站得下几个三年级的小朋友。这样学生就能把生活的画面转化成数学的技能,感觉到生活真有趣,数学很奇妙。
教师引导学生沟通、讨论,能使学生悟出“数学源于生活还可以为生活增色,还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悟出数学原来是这么有意思,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是基础,兴趣是老师,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本真。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