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2013-12-29 00:00:00于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0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都反复强调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题目,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特别重视解题,实际上却忽视了理解题意、寻找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法和检验的过程。很多数学教师因为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习惯与品质,所以只能依靠大量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一、多读、多想、多做,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大多数应用题都包含了情节与数量关系两部分。而审题的目的就是要把题目的情节和数量关系搞清楚,理解题意是什么,有哪些是已知的条件,哪些是要求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就必须多读、多做、多想。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读题是第一步。通过读题,能够让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这就为接下来进一步的思考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读题要求,如大声读、默读等。不论怎样读,一定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并且要读通、读懂。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他们识字量较少,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在读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恰当的指导。

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读完题就匆匆动笔解题,因为他们觉得题目是自己做过的,或者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题意,可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读懂题目。例如 “……求出做包装箱需要多少木板?”一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就认为是要计算木箱的表面积。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地推敲题目的每一个字、词、句,准确地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含义。此外,多进行练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逻辑性

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形式出发,并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要严密,做到环环相扣,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应用题中的关键句,抓住解题的关键。

例如“某小学学生一起参加植树活动,六年级学生植树162棵,比五年级多植了31棵。那么五年级植了多少棵树?”很多学生在读了这道题后并不能马上分辨出哪一个年级植树的数量多,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比五年级多植了31棵”这个关键句,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使题目更加清晰,也就是“六年级比五年级多植了31棵树”,这样再来进行判断就简单多了,也就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了。

三、巧妙设疑,让学生进行复述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后,教师还要善于巧妙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复述,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

例如“华华家养了45只鸡,35只鸭子,如果每只鸡每年能生产14千克蛋,每只鸭子每年可以生产15千克蛋。那么这些鸡和鸭子一年一共能够生产多少千克蛋?”学生如果能将题目复述成:“华华家养了45只鸡,每只鸡每年能生产14千克蛋,她家还养了35只鸭子,每只鸭子每年可以生产15千克蛋。华华家每年一共可以收获多少蛋?”就表明学生已经真正理解这道题目了。

四、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由于学生一般都是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强,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机械思维模式,从而影响了他们在解题中的灵活性。

例如“小东和小西拥有同样多的大枣,小东吃了3个,小西吃了4个,那么谁剩下的大枣多?”很多学生都会受到数值大小的影响,从而错误地判断为小西剩下的大枣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练”等。比如“一题多问”,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变换出许多问题。例如“某班有81个学生,女生占三分之一,这个班有几个女生?”就可以巧妙地进行变化,提出更多的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等等。这样,一道题就变成了五道题,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革自己的教学手段,从点点滴滴入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