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数感,就能对数的认识和运算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因此,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
一、生活感知,启蒙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可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因此,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是学生数感培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例如在教学生认识20以内数的时候,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或是用身边其他东西来摆这些数,通过观察实物、图片来让学生构建起物与数一一对应的概念。再例如教学“长度单位”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并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数,并为之后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埋下伏笔。
二、动手实践,培养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在小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头脑中建立的只是一些数学表象,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更好地形成对数学的感知。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知数的存在,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小棒,数出10根,用皮筋扎成1捆,让学生理解这10个1根也就是一个10根;然后,在1捆(10根)后面一根一根地摆小棒,边摆边数11,12,13,…,20。最后,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个小售货员,老师要买11枝铅笔,应该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拿给老师呢?小组讨论并比较得出:先摆一捆,再摆一根,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进而再引出11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这些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知道了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加强估算,训练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加强估算,既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习估算方法,形成并发展估算策略。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计算的结果,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数,训练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从学生已知的9的下一个数是10,19的下一个数是20,让学生大胆去猜测29的下一个数、39的下一个数……随后,利用课件出示了“百球图”,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个球?再引导学生将数出的准确数与自己估测的数对比,检验自己估的对不对。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再提问:“怎样数比较快?”让学生说说自己数得快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数感。
四、观察比较,完善数感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关系。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然后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比较,才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的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感知,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20以内数的印象,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有数的直尺,让学生说出直尺上有哪些数,6离2近还是离9近,等等。又如学习“克与千克”时,我给学生两颗花生米(约1克)、两袋糖(约500克)、一袋盐(约1千克),让他们动手掂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进而估计书本、同学、老师等的重量,体会较大的重量的感觉。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的意义,加深对数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比较、解决问题等活动,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数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