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013-12-29 00:00:00管保建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0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的阐述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增强学习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意识,只习惯于听教师讲课,能提问或敢于提问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样的教学状态务必要进行改良,否则长久以后就会导致学生毫无创新动力,学生在学习中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从创设的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

合理有趣的数学情境是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温床,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动力。

例如在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84人。你能提出一个两步或三步计算的问题并列式吗?

在该情境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①美术组有多少人?列式:(8+6)×2;

②合唱组比美术组多多少人?列式:84-(8+6)×2;

③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式:84÷[(8+6)×2];

……

前两个问题,是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而第③个问题则通过启发学生发现所列的综合算式与题中数量关系的矛盾,由此引出中括号,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师巧妙构设情境,强化学生对信息数据的感知,让学生自发形成数学问题后主动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正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从实践操作中提出问题

让智慧在学生的指尖展现,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研究数学,是一种实效的教学活动。实践操作能给学生提供很多感知信息以及较大的思维空间。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安排适合教材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学,有效生成新知。

如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教师提供若干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进行围三角形的操作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将能或不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类记录下来。活动过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①任意选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②你们小组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你能思考其中的原因吗?

③你觉得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

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在认知矛盾冲突中提出问题

当学生的新知与原有知识体系发生矛盾时,学生能够产生一种更为积极的学习欲望,在疑问中不断理清知识脉络。教师应抓住此契机,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使学生能够在困惑之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新知。

例如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时,教师出示例题:一堆沙子重21吨,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运,要运几次才能运完?

学生根据以往经验,用四舍五入法算出要运4次,教师追问:4次能运完吗?学生通过验算发现4次只能运走20吨,还剩1吨怎么办?该如何取近似值?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又叫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取近似值的方法?通过深入的探究,学生的知识更为丰富,能力得以加强。

四、从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问题

解题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不断的解题中得以增强。但如果单纯“就题做题”,不深入思考,不举一反三,效果一定不怎么好。如遇到数量关系或题型结构比较复杂的题目,在解题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原有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更为简单的问题,最终达到对原问题的解决。

如在教学“用倒推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原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有多少张邮票?这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解题时容易出现错误。此时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条件,提出与原问题相关联的简单的问题:

①在送给小军之前,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②如果今年没有收集24张,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长期对学生进行这种解题的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总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变角色,着眼学生的发展,通过精心的组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