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但在实践中,主动提问的学生总是少之又少,即便提问了,也是人云亦云,缺乏思维力度。笔者以为可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一、角色担当:激发学生勇于提问的兴趣
1.读懂学生,做一个善解童意的贴心人
孩童的心灵是个特殊的世界,与成人有着天壤之别。但遗憾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能够真正俯下身子看待学生,更没有用心倾听学生内心世界的需求,而是将成人自认为高明的思考一厢情愿地横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背负着压力进行思考。试想,这样情境下的思考学生又怎么能够展开创造性的思维呢?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洞察他们的心理需求,做一个与儿童相知相印的知心人。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笔者就运用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喜洋洋,并在事前请学生模仿喜洋洋的嗓音录了一段话。当喜洋洋的声音飘荡在教室的角落时,学生的兴趣被瞬间点燃,提出了很多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学生优质提问的能力。
2.激励赏识,做一个顶礼膜拜的追捧人
激励赏识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策略。激励赏识体现在要适当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如果教师一旦只注重问题的质量,势必影响学生提问的信心,而不敢多问。激励赏识还体现在教师的言语表情上,一个不以为然的态度,一个冷漠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情。教师给予学生充满温情的爱才是呵护学生注意力的支柱。激励赏识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赞赏上。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赞赏与肯定是提升学生提问能力最好的催化剂。例如“数学王子”“小小数学家”等荣誉的冠名、“金问题”的征集评选等,让学生在提问中得到实惠,因为提问获取荣誉,激发他们认真思考、积极提问的意识。
二、历经全程:铺设学生善于提问的路径
1.预习阶段——在教材疑惑处提问
我的预习我来问。很多教师都利用预习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但预习单中更多的是教师基于对教材的解读根据自身教学流程设计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站在教学的立场上进行的提问。而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个体,在预习单上教师就应该留出一定的版面,让学生拥有自主思考与提问的空间。
例如,通过预习,我懂得了什么?还没有学懂的是什么?我还想知道些什么?通过这样预习反馈,既为教师的教学确立教学重难点提供了参考信息,同时也养成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提问的良好习惯。
2.生成阶段——在智慧迸发处提问
在课堂中的直接提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集中体现,具有强烈的指向性、独特性,教师要能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现场提问给予不同的策略应对:直击核心的重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进行讨论,直至教学目标的完成;富有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在保护学生提问热情的基础上单独进行交流;与学习关联不大的问题则冷却处理,课后交流。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教师刚刚讲授到关于数位对齐之时,不少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质疑:在整数相加减时要末尾对齐,为什么小数相加减时就不是了呢?这一现场生成性的问题可谓直接切中了本课教学的核心要旨。面对这样的提问,教师首先高度赞赏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进行提问,是一种肯动脑筋的表现,然后迅速将这一核心问题抛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小数相加减与整数相加减的异同之处,从而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小数相加减时数位对齐的基本原则,即以小数点的位置为标准。
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历经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促使学生的思维因为提问而逐渐走向深入。
3.反思阶段——在总结拓展处提问
反思提问是让学生借助判断、总结和推断等分析自我学习过程中得与失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再读预习单中自己提出的问题:预习中没有懂的现在懂了吗?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坚持反思提问,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深究的思维力度,可以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崭新视野。
如教学完《圆的面积》后,学生阅读预习单后,成功解决了原本不懂的问题,但又开启了崭新的思维之旅:面积公式是否在哪都能适用呢?如果圆形中缺了一角,残缺的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最好的数学教学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在解决问题之后还能再生发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的反思提问就是将学生的思维从数学知识体系的一个节点推向另一个节点,从而将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另一片广阔的天空。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个体提问包含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方面,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学习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中驻足停留,细加品味,让学生在思维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提问能力的提升。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