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3-12-29 00:00:00蔡燕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0期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强就能够对所习得的数学知识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活学活用,从而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应用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数学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二是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抽象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予以解决。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优化课前活动、沟通生活联系、开展课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优化课前活动,挖掘生活来源,感受应用价值

现在,一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于课前活动的设计,总是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课文内容,这样的课前准备形式当然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对数学失去兴趣。《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此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情感。其实,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进入数学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优化课前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课前从数学的角度去看生活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来源,充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课前收集,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是对生活事物或生活现象的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新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课前收集,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一课之前,我就让学生在课前到生活中去寻找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并对这一些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充分感受到圆柱的基本特征,感受到圆柱就是对生活中类似于形状是圆柱的物体本质属性的概括,从而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前调查,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知识和生活阅历已经比较丰富,能够开展一些简单的调查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前调查活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教学“税率”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向爸爸妈妈调查自己家所要交的税,如营业税、交易税、个人所得税等。并要求他们与爸爸妈妈对于什么是“税率”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开展的课前调查活动体验到学习“税率”的意义和作用。

二、营造课堂氛围,沟通生活联系,强化应用意识

数学和生活是数学应用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生活阅历也不丰富,在他们的心中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沟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创设生活情境,化生活现象为学习对象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很多,在新课程理念下,其中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转化为数学学习的对象。这样,就能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我结合班级中学生上一单元的数学测试成绩中两组同学的数据,让大家思考并讨论哪一组同学的数学成绩好。这时,有的学生比较两组成绩中的最高分来决定成绩的好坏,有的学生比较两组中的最低分来决定成绩的好坏,有的学生观察每一组成绩中最多的那个成绩作为标准进行比较,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经过分析与讨论,他们发现上述方法用来衡量一个组的成绩都不是很科学,此时再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学生自然十分容易接受。这样,学生便很自然地把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学习的研究对象,效果自然良好。

2.开展生活性实践,化数学知识为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生活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知识的数学化,二是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生活性实践,要让学生化数学知识为生活经验,让学生产生“我所学,为我所用”的数学情感,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以后,在练习环节,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1)在统计表中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小组内每位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数;(2)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一张条形统计图;(3)在小组内讨论统计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习得的知识进行了应用,这样数学知识就“活化”了,并且,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自己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学生根据统计图和其他数据的对比还发出了“少用零花钱,为贫困山区同学献爱心”的倡议。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生活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开展课后实践,加强生活拓展,培养应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课堂并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唯一的时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课后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根据课堂上所教学的数学知识进行适度的生活拓展,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分析生活数据,形成数学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用数据,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形成数学结论,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以后,我让学生在课后帮妈妈去超市调查××洗衣粉的价格以及相关的促销情况,他们经过整理形成以下数据:

联华超市 天客隆超市

××洗衣粉 ××洗衣粉

打七五折 买二送一

500g×2 4250g×3

10.00元/袋 4.00元/袋

学生有了这样的数据以后,我让他们根据这一些数据算一算并比一比,看看在哪一家超市买洗衣粉比较划算。这样,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的结论。这样,学生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自然地得出了数学结论,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带来的收益。

2.开展社会调查,设计最佳方案

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还包括拓展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设计生活方案,其主要的途径可以为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数学信息进行最优化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后帮助李阿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李阿姨经营的文具店要进购200盒水笔,大约应该进多少盒黑色水笔?多少盒红色水笔?多少盒蓝色水笔?”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学生要想完成此任务必须进行相关的调查才能得出结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到众数以及可能性等一系列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倡导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进行教学,要善于从优化课前活动,挖掘生活来源,感受应用价值;营造课堂氛围,沟通生活联系,强化应用意识;开展课后实践,加强生活拓展,培养应用能力这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