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精神,好动、好表现、好创造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利用已有知识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过探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其实质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又不能”的心理状态。爱因斯坦说过,源于兴趣的动力是无穷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动力。思维经常从问题开始,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问题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引入时设计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美丽的圆的图形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例如,自行车的轮子、奥运会的会标、美丽的双鱼图、天体中的“日环食”照片等,都展现了美丽的圆形的画面。请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这样的例子吗?
本设计展现生活中美丽的圆的图形,并由学生举出实际例子,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圆形物体的感知,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条件。经尝试,学生反应活跃,纷纷说出了生活中的许多圆形的物体,如摩托车的轮子、煤气炉的两个圆孔、某某小汽车的标志图案、音箱中的喇叭口、硬币的面、钟表的内外框……应有尽有。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即在活跃的气氛中被调动起来了。
又如,教学“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一首“青蛙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三只青蛙三张嘴……先让学生念儿歌,在学生感觉到说不完的时候,提问:“这首儿歌能念得完吗?”学生齐喊:“不能。”“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这首儿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这种强烈的欲望,围绕探究问题展开了学习。
二、鼓励自主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把学习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探索,自我纠正错误。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抽屉原理》的例1时,让学生讨论: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有几种放法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有4种放法,但是有三位学生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只有一种放法,就是在一、二两个文具盒各放1支,第三个文具盒放2支。这时,我马上拿出3个文具盒和4支铅笔让那三位学生动手放一放,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在一、二两个文具盒各放1支,第三个文具盒放2支,还意识到有的文具盒可以不放,于是又想出另外三种放法:第一个文具盒放4支,另外两个文具盒不放;第一个文具盒放3支,第二个文具盒放1支,第三个文具盒不放;第一个文具盒放2支,第二个文具盒也放2支,第三个文具盒不放。事实胜于雄辩,最终那三位学生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问题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迎刃而解。通过实际操作,他们亲身体验到了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有4种放法,而且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2支铅笔。这种数学原理是他们通过亲身探究自己构建起来的,是他们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
可见,教师想方设法地给学生提供与新知识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分析思考,探究实验,去发现新的知识,在获得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能力。
三、增强应用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进而将现实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置练习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练习内容要富有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用一根长6.28米的绳子,围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围成什么平面图形面积最大呢?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实际围一围,算一算,并把结果列表记录下来,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又如,教学了《统计》后,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玩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喜欢打篮球的有多少人,喜欢踢足球的有多少人,喜欢打羽毛球的有多少人,并把调查情况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让学生探究这样一些开放性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水平。
四、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感受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每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使其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纸片、一把剪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剪拼。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像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说:“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学生,他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和自豪。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究平台,激励学生大胆探究,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努力探究、主动实践,增强应用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探究能力。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