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我们应追求什么

2013-12-29 00:00:00邱菊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0期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

我在执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时,感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浓,计算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差,计算正确率低,总体速度慢且计算速度落差很大。为此,我就自己在计算教学中的困惑,结合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追求什么。

追求一:计算教学中“枯燥”与“趣味”的和谐统一

“计算”常与“枯燥” “机械重复”相联系,这是由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教学中,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一个真实的情境,诱导学生思考,然后引出计算结果。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我在教学例题“192÷32= ”时,先出示看书情境图,问学生:“这本书共有192页,小明每天看32页,几天可以看完?”学生根据例题情境和题意列出算式后,比较与前面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2接近30,把32看做30来试商,学生再试算,并且通过验算确认计算正确,使学生体会到可以把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看做是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由于在教学中创设了看书的生活情境作为背景,学生能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获得解决新问题的灵感,产生学习和探求计算方法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也体会了学习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感受到了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

追求二:计算教学中“技能”与“方法”的和谐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其计算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有能力运用已有的计算方法独立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时,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先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例如,四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三位数的试商方法时,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程序和基本试商方法,教材在提出计算“272÷34”之后,直接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34看做30试商,并用初商的9和34相乘后,发现被除数272减34与9的乘积306,不够减。此时矛盾的情境引发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通过讨论,一方面,学生不难找到矛盾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通过矛盾的解决也明确了试商的方法。

教学时,我一方面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计算中产生矛盾的原因:因为把34看做30试商,所以初商的9与34相乘的积一定大于30与9的积,因而有可能比被除数大。这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正常情况。另一方面,则通过讨论,使学生主动想到可以把初商的“9”调小一些,这是解决矛盾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从讨论中明确了计算方法,也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发展了计算策略。

总之,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计算技能的娴熟程度;反之,计算技能的娴熟程度决定学生计算方法的正确掌握。

追求三: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和谐统一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学生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其实计算教学要努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讲解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考虑到算理的理解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怎样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算法成了我孜孜以求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着重判断商是几位数,说出是怎样想的。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够商时,商的最高位写在十位上,如果前两位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从而掌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还要注意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的方法。练习时出示这样一些题,如 “526÷40”“ 526÷80 ”。计算前让学生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是几,学生计算后接着验算结果,证明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最后再比较这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交流计算的过程中,就灵活掌握了相应的笔算方法。当然,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中计算的典型错例,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经过这样的层层计算环节,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越来越高。相信学生只有对算理理解透彻,才会在计算中对算法运用自如,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目标定位,并不是对传统计算教学的全盘否定和抛弃,而是在充分认识了传统计算教学目标定位的优势与弱点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是一种经过反思以后的“扬弃”。为此,我们有必要以一种为之正名的心态对计算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对计算教学的应有价值进行潜心的追寻和论证。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