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因此,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学具在数学教学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使用学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将会发挥其他任何辅助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打造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巧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低年级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因此,适时运用学具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手段。
上课伊始,学生还沉浸在下课状态之中,回不过神来。此时教师把握时机,出示学具,可以快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把学生的心“收”回课堂。例如,教学“认识除法”一课时,教师一上课就拿出12个苹果、10个橘子、30颗土豆,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然后通过水果和土豆引入除法的概念。巧用学具可以引发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各种三角形,教学时让学生先动手对折,有的三角形通过对折两边便可重合,而有的却不能。然后我适时地进行讲解,引入更多的图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在折纸中愉快地完成的,很好地参与了课堂教学,在活动中掌握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再如,在学生疲倦时,适时运用学具刺激学生,使他们再度活跃起来,继续完成学习。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在教学中安排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就于无形中克服了学生的学习疲劳,在教学中多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了课堂的生动高效。
二、巧用学具,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听到了,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小学阶段,有些数学概念对于涉世未深的儿童来说,可谓深奥难懂。所以,学具越是低年级用得越多,尤其是几何方面的知识用得最多。运用学具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清晰地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圆”一课时,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的话,学生未免觉得枯燥,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于是我取来一条长绳,一端由生甲固定在教室地面上,另一端由生乙牵着围绕生甲转一圈,这样学生对圆的相关概念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三、巧用学具,优化高效课堂教学
学具是教师教学的好助手,更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教学实践证明,巧用学具,能使教学中很抽象的问题迎刃而解,既优化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三角形”一课,要说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确不是件易事,但几组不同长短、颜色各异的小棒,却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思考:是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让学生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得出: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一红两绿的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学具的使用不仅高效地解决了课堂知识传授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思索、想象与猜想,于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学具的使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学具,可以真正实现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发展技能,不断培养数学思维和能力。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