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这个词是孩子爱说的口头禅,用在这里似乎有点儿轻佻,不太严肃。其实,“玩”字在《辞海》中就有玩习、玩味、研习之义。“好玩”是相对于当下部分严肃和刻意、宽泛和松垮的数学课堂而言,相对于学生学得疲惫不堪的现象来说。把数学课上得“好玩”一点,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学习活动时洋溢着亲呢、轻松的情感,而且充满自主学习后的满足感,更让数学教学回归田园生态般的自然本色。强调“好玩”一词的另一种意图,是希望能够超越已经习惯表达对“好玩”意义的定位,来直接感知数学教学的质朴本性和生活意趣。
诚如上述,我们要研究怎样才能把数学课上得“好玩”一点,必然会是一个涉及宽泛、内容宏富的话题,期望在一篇短文中陈述周详,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本文选取在数学课堂各个环节中开掘一些“好玩”的因子做简单阐述,以期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好玩”的谈话引入,别开生面有渗透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谈话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别开生面的谈话交流与简单的活动,能迅速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更具匠心的是,在师生真诚热切的谈话与活动中,将教学内容有机渗透。
教学片断:“圆的认识”——套圈比赛感受圆
(全班学生分成两组)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小礼物要送给大家,为公平起见,现在我们用套圈的方法,谁套到礼物就奖励给谁。(学生兴趣盎然)
师:教室地方比较小,我们围起来套圈吧。大家想一想,围成什么形状才公平合理,使参加套圈的同学都没有意见?
生(讨论后一致认为):圆形。
师:好,那我们开始套圈吧。(学生自动站成一个圆形)
师(有意把瓶子放在不是圆心的地方):放这儿行吗?(立即有学生说不行)那放哪儿呢?
生:把瓶子放在圆的中心。
师:你来放一下,是这儿吗?(是)对,这个中心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用字母O表示。瓶子到每个同学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学生开始套圈)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围成圆形套圈最公平了吗?
生(纷纷抢着说):知道,那是因为在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
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套圈比赛创设了富有新意的导入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公平送礼物”这一有趣的活动中,渗透了圆心、半径等新知识。这样的导入设计,教学重、难点在师生间看似不经意的活动中自然突破,实现数学知识的获得水到渠成。这种有机渗透知识的教学语言与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和恰到好处的点拨中,品尝着寓教于玩的快乐,进入了瑰丽的知识殿堂。
二、“好玩”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有深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天性好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找到玩的感觉,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是以动手操作作为重要的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探求知识,揭示规律。
教学片断:“认识长方形的特征”——摆图形感知特征
师:你们想知道长方形的特征吗?
生:想。
师:那你们就用小棒摆长方形,同桌之间边摆边想,一定会研究出长方形的特征来。(学生自己选择不同长度的小棒去摆长方形,由于没有什么限制,学生兴趣盎然)
师:哪位同学说说怎样才能摆出长方形?
生1:我们发现使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摆不出长方形。
生2:只有用4根小棒,摆时对边相等,才能摆出长方形。
生3:如果左和右、上和下对边相等,那么四个角都能摆成直角,才能摆成长方形。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接近和深挖事物的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主要源泉。”上述教学中,学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利用手中长短不一的小棒,通过摆小棒这一“玩”的方式,主动地从边和角两个角度,由模糊到清晰、由形象到抽象,愉快地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
三、“好玩”的观点碰撞,延时评价有魅力
知识的丰富性和相互联系性,往往会使它们暗藏玄机,一旦点破,便会使人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这便是延时评价的内在魅力。数学教师的科学组织与评价,让学生豁然开朗、悟得其中意趣之时,尤其会觉得“好玩”。所以,我们应当适时运用延时评价,多发掘观点碰撞过程中内在的快乐因子,让学生沉浸在茅塞顿开的舒畅中。
教学片断:“小数的初步认识”——利用工具辨单位
师:看来,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质量、速度、路程、时间、长度等。
师:老师的身高是1.73米,那么,小数点左边的“1”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1米。
师:那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7”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2:表示7厘米。
生3:不对,表示7分米。(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没有简单地进行对错评价,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你支持哪种观点?(大部分学生支持表示7分米的观点,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支持表示7厘米的观点)
师:哪位同学能够利用我们手中的工具来证明这个“7”表示7厘米,还是7分米?
生4(支持表示7分米的观点,手拿三角尺上台):老师的身高是1米(用教师准备的米尺表示1米),再加上这个“7”应该是7分米,如果是7厘米的话(用自己带上来的三角板表示出7厘米),难道老师的身高只有这么高吗?(其他学生看了哈哈大笑)
师:大家为什么看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比划后哈哈大笑?
生5(比较调皮):如果是7厘米,老师变矮子了。
师:是啊,老师可不想做矮子。所以,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7”表示7分米,那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3”表示多少?
生(齐答):表示3厘米。(学生对3厘米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解决了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后,他会产生一种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上述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两种不同的答案没有给予即时评价,而是延时评价——引导学生利用米尺、三角板等测量工具,巧妙地组织了一次精彩纷呈的辩论,让学生在不断争辩、直观模拟和自我反思中,进行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玩”的过程。此时,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彰显个性的舞台和情愫飞扬的人文天地。
四、“好玩”的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有用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更多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如玩具、故事等)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感到数学“好玩”。
教学片断:“百分数的意义”——调查度数探意义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父母的陪同下,到超市去逛一逛,收集超市里各种酒类酒精度的百分数。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然后利用收集到的百分数,如“红石梁啤酒”“女儿红黄酒”“老作坊白酒”等酒类的酒精度,围绕“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你是怎样知道的”“你认为喝什么酒好”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玩得尽兴,学得轻松,既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锻炼了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五、“好玩”的复习练习,提高张力有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数学知识本身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练习课、复习课,呈现的知识与习题一般都是“老面孔”,学生没有新鲜感,提不havT1gO3E43dbIl5Vd3LwQ==起复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习题的张力,把练习(复习)课上得有趣,使学生喜欢数学,让他们觉得数学练习(复习)“好玩”。
教学片断:“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花店买花方案多
教师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并标上各种价格,如:菊花4支20元,玫瑰花2支16元,百合花3支27元,康乃馨5支20元……
问:(1)老师想买8支康乃馨,可是只带了30元钱,够吗?如果够了,多几元?如果不够,差几元?
(2)如果老师带了30元钱,想买一束既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
(3)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
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但有效地巩固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充满情趣、逐步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由此可见,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应力求突破“就题论题”的单调模式,为学生的练习活动谱写童真盎然“玩”数学的基调,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由情而发、由趣而动,在发自内心的充分参与中,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应当说,在数学教学中好玩的因子还有很多。说到底,好玩本来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一种可贵的天性。因此,数学课确实应该当上得好玩一点。正如苏轼《武昌九曲亭记》所言:“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