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指向智慧,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趣”指向愉悦,拥有趣意永远是感到快乐的。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疑”,又要关注“趣”,让“疑趣”立体交融,相得益彰。下面,笔者结合“毫米和分米”一课的教学,阐述构建“疑趣”课堂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构建“疑趣”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能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一、让学生在“疑趣”中产生学习需求
“疑趣”课堂关注学生的生疑,强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例如,教学“毫米和分米”一课,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所以课始可通过复习回顾自然地引入新课。同时,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教师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文具厂为数学书制造包书纸,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课件配合学生回答演示,学生用厘米作单位时可以准确测量出长度和宽度,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时发现其结果不足1厘米,学生只能用“不到1厘米”“半厘米左右”“大约1厘米”等来表示,从而发现用厘米作单位已经不适合实际需要。由此,学生产生困惑,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从而产生探索的动力。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学生尺,从中找到更小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体现出知识产生的必要性。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疑趣”中产生学习需求,不断深入探究,从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获得新知。
二、让学生在“疑趣”中体会知识整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疑趣”课堂将情趣和理趣相交融,可以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载体,让学生在“疑趣”中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直观化、明晰化、趣味化。
例如,教学“毫米和分米”一课时,可以借助“台阶”,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明晰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在学生认识1毫米、知道1厘米等于10毫米之后,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放到“台阶”(如图1)上,1毫米、1毫米地加长,加到10毫米就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产生新的单位——厘米。然后,回想以前认数的时候,一个接一个地数,数满10个一就上一个台阶,也产生新的单位,那就是1个十。接着十个十个地数,数满10个十就再上一个台阶,就是1个百。再由计数单位推及长度单位,1厘米、1厘米地增长,合情推理出达到10厘米时也应该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如图2)。课件将每个台阶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以此区分不同的单位,即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单位。
上述教学,启示我们面对不易理解的理性的整体知识时,教师不应该喋喋不休地从理性的角度反复讲解,而应该寻找贴切的例子,运用富有情趣的事理向学生阐释。虽然借助“台阶”的例子,从科学的角度看,可能欠缺数学的严谨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严谨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谨的理解,因为只有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三、让学生在“疑趣”中感受学习成功
“疑趣”课堂突出的是独辟蹊径、促思益智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例如,在“毫米和分米”一课教学中,可利用学生都想当智慧侦探的心理安排练习,使学生在疑趣中体会到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充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案件1:少了谁?
四个长度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发现少了一个,它是谁呢?线索(1):这个长度单位本应排在第二位。学生根据这个线索将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排队,得出少了的长度单位可能是分米或者厘米。线索(2):它和米更接近。由此,锁定目标是分米。此题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所学,将长度单位理顺、贯通。
案件2:还原真相。
呈现一位学生被他人“破坏”之后的日记:“中午,我走了200厘米(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坐在50米(厘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毫米(分米)长的铅笔和3分米(毫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习。”学生阅读之后进行修改,还原正确的真相,其目的是检验并巩固学生建立的正确长度的表象。
案件3:复活算式。
呈现5+5=1,学生感到非常困惑。教师提出要求:“利用所学知识,在数的后面加入合适的长度单位,让这个等式成立’。”学生想到5毫米+5毫米=1(厘米),想到5厘米+5厘米=1(分米),还想到5分米+5分米=1(米)……通过此题,既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疑”为“舟”,以“趣”为“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从此岸驶向彼岸。“疑趣”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学生因疑而思、释疑而进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体验数学趣意、释放趣意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疑中有趣、趣中生疑、由疑生思、由思得趣及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