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症状”——深入挖掘数学课堂学生图形学习的问题
师:请小朋友们看这个物体,它是什么图形?
生1:这个图形中有正方形,所以它是正方体。
生2:它有6个面,有一些是正方形,有一些是长方形,它应该是长方体。
生3:它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图形。
有些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比较,用尺子量;有些学生只是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区分;有些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一起探究;有些学生索性什么都不思考,被动地等待教师灌输知识,死记硬背……
这是浙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内容,学生对于一个有2个正方形的长方体难以判断。书上没有明确的概念,学生头脑中虽然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实际做题时还是有很多困惑,因此不愿合作动手,自主探究问题。而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实践应用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困惑,产生畏难心理。
二、寻找“病因”——综合分析学生数学图形学习困难的原因
1.概念不清楚
概念是图形学习的根本,学生往往对概念一知半解,抓住物体的表征,却无法用言语去描述。概念不清楚,还容易导致知识掌握不牢。
2.基础有差异
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出现差异,有些学生基础本身比较薄弱,在学习一节新课的时候,可能掌握不了太多的内容,渐渐就变成了学困生。
3.学习兴趣淡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因为缺乏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听课效率下降了,自然对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4.合作互助少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同伴进行合作与分享。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愿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不愿取长补短、相互协助解决问题。
5.动手实践难
现在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课堂上时间有限,提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课后布置的一些动手作业,学生又不愿花时间用心完成,久之动手能力自然就下降了。
三、对症“下药”——探索解决学生数学图形学习的方法
找到了病源,就要开始对症“下药”,让笼罩在学生头上的图形乌云不再阴霾,拨开云层看到耀眼的阳光。
1.优化课堂,积极引导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 又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并应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猜谜游戏,帮助记忆
低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遇到枯燥和乏味的内容时注意力比较难集中。这时,导入一些猜谜游戏,把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妙趣横生的学习互动,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使学生通过分析谜语,培养其思维能力。
(2)动手操作,体验感悟
“手是脑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让学生“动”起来,引导他们用心观察、动手操作、动静结合、化难为易,更好地感悟数学。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设计了“折角”的环节,以问促导:“小朋友们,你可以用角的知识把信封中的圆片、吸管、白纸折出角吗?”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角,在折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手臂来制造一个角,随着手臂的收拢、分开,角的大小也随着改变,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手、脑、口、眼并用,真正做到以“导”促“动”,让学生乐于动手实践。
(3)探究猜想,去疑解难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探究解疑,而且培养了学生不惧困难的坚强意志,勇往直前求得答案的精神。
例如在“球的认识”教学中,首先抛出一个问题:“用球可以画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的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既然讨论没有结果,就可引导学生先大胆猜想,遵循“猜想—思考—求证”的原则,利用学具中的圆来探究用球究竟是否可以画圆。
(4) 相互比赛,激发斗志
小学生先天好动,在上课时,导入“相互比赛”的方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导”得巧妙,自然“学”得就积极了。
2.阅读书本,循循善诱
在数学课上学生很少会翻开书本主动地阅读,他们往往认为阅读书本是语文课的事情,数学只要会做题目就可以了。早自修的时候,让学生一起阅读书本,他们往往表现出不耐烦的状态,渐渐地,学生就忽略了书本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明显下降。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导”学生阅读,让“阅读”变成“悦读”,快乐学习。
(1)课前阅读“学什么”
课前阅读,是求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开端,是学生独立的探索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书本。课前,引导学生阅读目录,搭建知识要点框架,为后续学习明确方向;预习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例题,对于不理解的内容,集思广益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2)课堂阅读“为什么”
在课堂中,学生的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可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尤其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正所谓书读百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味道,必须让学生重视书本的重要性,吃透书本,充分利用书本的价值。
情境阅读。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指导学生对“主题图”进行阅读,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阅读的需求。如在“物体的平移变换”中,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生活中传输带上物体的运动、缆车从一点运到另一点、关门窗、乘电梯时人的运动等。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后说一说什么是平移,在总结了学生的概括后,教师可提出:“同学们对平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怎样表达才最合理、更全面呢?请翻开书本,我们一起阅读书本对于平移是如何定义的。”
探究阅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书本,通过书中的提示和要点来解决问题。比如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分不清楚,那么让学生翻阅书本,从书中找到答案,学生自然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愉悦。
(3)课后阅读“学会了什么”
3.引导参与,强化互动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观察、探究、协作,大胆地各抒己见,汇聚众人力量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1)利用同桌参与,相互取长补短
同桌是身边无处不在的“小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同桌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有助于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比如在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两人一组制作关于三种图形的不同与相同点的表格。在这样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三种图形,巩固了旧知,也体会到与同伴合作的喜悦。
(2)结合小组参与,发挥团队力量
以几人为一组,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深入到学生小组中,引导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在“周长的认识”中,安排5人一个小组。给每个组准备了本子、桌布、手帕等物品,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它们的周长。在量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规律,再进行小组讨论,最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出计算周长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并不一定是最方便的,但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起教师直接讲解所带来的效果要好。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周长的含义,也能体会到自己探究得到知识的成就感。
(3)采用师生合作,强化师生交流
如在教学“镜面对称“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可准备一面镜子,请学生上来根据题目的条件做出动作,从镜子中直接得到答案。这样的教学不仅直观,而且便于理解,师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交流,强化相互的互动。
4.巧设练习,活学活用
(1)激趣练习,发散思维
(2)拓展练习,渗透思想
数学的知识结构比较清晰,数学思想渗透在每个单元和章节中。让学生做练习时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答案,而要在做题的过程中慢慢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谛,实现思维的发展。比如在“不同标准的分类”中的题目:如下图,给每个物体标上序号,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填入右边的圆圈中。
(3)开放练习,发散思维
课堂上的题目大多墨守成规,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此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度设计一些开放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在“对称图形”的练习中,有一道习题“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当学生判断出不是对称图形后,就可引导学生把它转变成对称图形。遇到这种开放的题目,学生都兴致盎然,得出了多种不同的对称图形。
图形学习方式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从细节出发,给学生营造一种好的氛围,相信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作为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成功的果实。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