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感培养 丰盈数学素养

2013-12-29 00:00:00刘晓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0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数感”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首,并将数感定义为一种感悟,这既包括了感知又包括了领悟,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三方面的感悟为主线。

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反应迅速、准确、敏捷,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

一、研究教材,培养数感

知识技能多是显性的内容,是容易把握和操作的。这些内容往往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设计和组织教学时比较容易受到关注,也容易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核心概念往往不是以显性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与知识技能相关的隐性的观念或思维方式的形式出现,通常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和运用。因此,教师在教材分析、目标设置时,要思考并挖掘:如何通过核心概念的渗透与培养,实现从“双基”发展到“四基”目标的落实与转变。

当翻开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31页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牧羊图映入眼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展开教学:(1)提问:图中的小白羊比20只多,还是少?(2)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只小白羊?(3)圈出10只羊,再估一估,有多少只小白羊?(4)得出结论:10个10只,是100只小白羊。这样用100只小白羊的图,一方面让学生感知100只小白羊比20只多得多,在脑中形成100是多少的一个鲜明表象,给学生以100的整体感受,让学生在初步建立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同时,发展数感。如果只是把它看作一幅情境导入图,让学生简单数一数,或者直接告知有100只小白羊,学生感知的只是数字,是数量,而放弃了一次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好机会。

教学的进程是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逐步展开的,而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中,要始终把相关的核心概念蕴含其中,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关的数学核心概念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和形成数学核心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逐步发展,积累数感

数感既然是一种感悟,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1.重视第一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2.沟通认数、读数、写数之间的联系,发展数感

三、操作实践,体验数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数感的建立通常在具体的行为操作和思维探究中实现,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

认识“0”时,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 “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在对数与数量以及数量关系的感知中,在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甚至可开放时间和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如果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看、掂掂、称称各种蔬菜和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

又如,在认识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例如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有50个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是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自始至终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

四、数形结合,发展数感

分析: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要求学生按照顺序填数。由于“数轴”的概念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过于复杂,所以在不介绍概念的情况下,让学生结合对数与数关系的理解,有序地填数,借图形的直观性,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数序的认识和理解。在 20 以内数的教学中反复出现这样的数径(数表)和数轴,以此强化学生对数序的认识和理解。

数轴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它来认识数的顺序和相对大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意义,同时也是直角坐标系的初步渗透,让学生体会实际的数与数轴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数的认识更立体化,认识更丰富。如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可以安排这样的环节:

在下面的数轴上找出56、200、800大约在什么位置。

要找出这些数的对应位置,需要先观察这些数轴上的点,分析数轴上数的大小关系。找出这几个数以后,追问:1000在哪里呢?1000的后面会是谁呢?再次借助数轴,让学生体会数的组成、顺序、大小以及实际的数与数轴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五、反思质疑,提升数感

质疑和反思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主动探究的过程充满兴趣,而忽略了对活动之后的反思。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设计质疑、反思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在质疑和反思中增强辨别能力和估算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可以这样设计:“鸡和兔共21只,它们的脚共60只,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学生的答案是:“鸡16只,兔5只。”这时教师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给学生设疑:“这个答案正确吗?脚的总只数为什么会少了8只?是谁的只数少了?如何调整?”又如学生的计算结果经常会出现某班学生人数是52.6人,某家电视机有1.5台……这样的案例很多,只要学生稍加质疑、反思,就能判断正确与否。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能获得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学生的数感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六、加强估算,建立数感

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是展现和提升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下图给出的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学中先出示简易数轴(单位长度不统一),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不急于要学生列出算式求解答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轴,使用多样化的估算策略:将“往大估”与“向右移”相联系,“往小估”与“向左移”相联系,“离远了”与“差得多”相联系,“离近了”与“差的少”相联系,通过估算教学,发展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