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几个朋友去逛西单,吃罢饭后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娱乐方式消遣,就决定去南锣鼓巷逛小店、吃小吃。烈日当头,公交车难等,最后决定打车去。
拦了一辆出租车,前脚刚迈进去,司机师傅就复读机似的先行提示:“两块三的啊,两块三的啊!”平常不爱看新闻的朋友一头雾水,问我“两块三?什么意思啊?”我指着右边车窗玻璃上的崭新的蓝色单价标签说:“就这个,我们坐的这辆车是调过价的,起步价13元,每公里两块三。红标的还没调价,还是原来那个价”。司机听后冷哼:“你们就别挑了,你以为我们容易啊”。
“出租车涨价了,你们收入高了,最高兴的应该是你们啊。”
“不看广告看疗效!”
“什么意思啊?”
“价是涨了,收入未必就能涨啊。”
“涨的这部分钱不都是归你们吗?”
在和司机师傅的闲聊中得知,原来他们对出租车涨价的效果如何也是心里没底。端午假后,空驶的出租车很多,司机师傅说:“涨价了,坐车的人可能也少了,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
“对我们来说,能减少一点份子钱最好不过了,怕的就是以后份子钱还会涨。”司机师傅还有另外的担忧。想增加司机的收入,份子钱却一分也没少,让消费者来买单。出租车公司旱涝保收,涨价的效果如何对他们丝毫没有影响。
涨价或许能让出租车司机受益,但买单的消费者得到了什么呢?我们多掏了钱就能解决问题吗?打车就不再难了吗?我们就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吗?用涨价的方法解决北京打车难的问题,其中的逻辑可能就有问题,道路依然拥堵,出租车一辆也没增加,想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难。
我们提前在景山公园下车了,3.1公里,16块钱,车票上的有一项收费项目引起了我的注意——预约叫车服务费。预约叫车是为了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但要收费。司机师傅说:“这个平台很好,不过很多司机也是要挑活的,一般短途的我们也都不愿去拉。”
看来,涨价只是权宜之计,改革出租车的运营模式,或许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