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2013-12-29 00:00:00郭文婧
方圆 2013年18期

不变“鬼城”的保证为何难消公众疑虑

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先后启动了规模庞大的“上山建城”计划,其中陕西省延安市启动相当于再造一个延安城、总规模达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格外引人关注。延安“上山建城”是不是“拍脑袋”工程?对此,延安市长回应:保证不变成“鬼城”。

针对社会疑虑,延安市长详细地阐明了“上山建城”的两大理由,也说明了破解资金、人气避免出现“鬼城”现象的措施,而且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社会疑虑仍然没有消除:延安市的财政能否支撑起巨额的“回购”?规划必然会成为事实吗?1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买得起新区的新房吗?地质条件差,如何保安全?市长的保证消除不了人们的疑虑,这一方面体现了群众理性精神的张扬,应该高兴;另一方面,决策者也应该进一步反思,决策究竟为何说服不了群众。

市长的保证打消不了群众疑虑,表面上看,是决策体制的问题。因为从现有的法律看,只要决策过程、决策程序不违规违法,市长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徇私腐败,即使将来保证失效,沦为了“鬼城”,要追究市长的法律责任,几乎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市长拿自己的身家前途来保证,但真正保证失效,市长也没有能力来担负全部损失,最后埋单的“冤大头”,依然是全体市民。

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决策违背了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一个城市的发展和一个地区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总体上,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工业化先行,解决了人们就业的问题,基础设施配套跟上,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问题,人们才愿意选择就地城市化,才会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加速。因此,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从目前延安市长给出的“上山建城”理由和避免沦为“鬼城”的措施来看,依然是一种“人为造城”的思路。不是先工业化、先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发挥“聚集效应”,而是人为规划未来的城区人口,并人为地搬迁人口,这样就极有可能导致新城区的人口结构无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相匹配,从而导致难以真正吸引工业、商业等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根本力量,结果就可能因为经济的空心化让新城沦为“鬼城”。即使最终有了人间烟火,也可能主要是搬迁的人口加上沦落而去的人口,成为实质上的“城中村”、“贫民窟”。

城市化的核心,不仅仅是土地的城市化,而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只有市民真正具备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人为造城”在本质上,是不尊重城市化规律的急功近利,所以效果也就往往难如人意;市长的初衷再好,如果不合乎规律,也就难消疑虑,难逃政绩工程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