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西北方,距墨尔本大约200公里处,有一座名为阿拉瑞特的市镇,它是澳大利亚唯一一座由中国人创建的城市。
全市现有人口1.3万,却看不到一个中国人。在一条长约3公里的主要街道两旁,坐落着市政厅、邮政局、银行、各类商店及居民区。城市的西端有一座掩映在绿树和花丛中的黄色琉璃瓦建筑,它是澳大利亚有限的几座深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宫殿式建筑——阿拉瑞特中国历史遗产中心,又称为金山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陈列着19世纪中国拓荒者们用过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以及挖出的金矿石以及栩栩如生的各种模型。模型再现了当年拓荒者们的样子——头戴竹笠帽,身穿中式对襟褂,脚蹬布鞋,留着长长的发辫;有的手推木制单轮车,有的肩挑满竹筐的行李。馆内还有淘金演示台及中国的书法字画和工艺品。这些文物及展品,把人们带回到150多年前,讲述了阿拉瑞特的历史沧桑,讲述了阿拉瑞特从无到有,从荒原到现代城市的大变迁。
1851年,人们在距阿拉瑞特不远的巴拉腊特发现了金矿,第二年便有中国人去那里淘金。1857年,一支来自广东台山、开平、恩平及鹤山四县多达700人的队伍,从香港乘船出发,目的地就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金矿区。经过一个月的海上颠簸,他们到达了维多利亚的一个港口,但正值维多利亚殖民地当局实施法令禁止中国人登陆,这批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便不得不调转船头,沿海岸西行,最后在南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个港口登陆。这支700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肩挑着行李,强忍着饥渴,徒步跋涉在异国的荒原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艰难行走,历尽400公里的行程,他们终于从陆地上进入维多利亚。在一座荒凉的山麓,他们暂停前进,就地休整。进山勘察时,他们惊喜地发现,此地竟然有着十分丰富的金矿。他们当即把那座山命名为“广东矿脉”,并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金矿的开采。
中国淘金者开发“广东矿脉”旗开得胜,最初的三个星期就挖出了93公斤黄金,这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成功开采黄金的消息也迅速传至广东家乡。随后,成千的中国人,一批批涌入“广东矿脉”。他们在那里就地建屋,分工协作。有的淘金,有的种地,有的经商,有的制作小手工艺品。很快,这片荒山野林寂无人烟之地的面貌大变。几年功夫,人口逐渐稠密,房屋鳞次栉比,形成了繁华热闹的市镇。这座由中国人发现并开掘的“广东矿脉”,成了当时维多利亚殖民地最丰富的冲积层金矿区。消息一传开,澳大利亚各地大量的欧裔居民,也纷至沓来,参与金矿的开采,使这座新市镇的人口骤增。人口最多时达到了50000多,其中有9000人是中国人。因为“广东矿脉”这座山脉本名叫阿拉瑞特,故将这一新兴的市镇定名为阿拉瑞特。
对阿拉瑞特金矿的大规模开采一直持续到1912年。此后,皆为含金量低、产量小的开发。1939年,维多利亚州当局正式宣布矿源枯竭,关闭阿拉瑞特金矿。阿拉瑞特的人口也逐渐减少,中国人渐渐离去。最后一批中国矿工于1926年撤离阿拉瑞特,转向其他矿区。从事其他行业的中国人,也相继离开阿拉瑞特去别处另谋生计。今日的阿拉瑞特,据说只有近几年新迁来的11名华人。
中国开拓者们留在阿拉瑞特的显著遗迹,包括一条长达五公里的坑道——如今它依然静静地深藏于阿拉瑞特地下,以及在阿拉瑞特郊外默默静卧的300多座中国开拓者的坟墓。
多少年来,阿拉瑞特人,不仅没有忘记开创阿拉瑞特的中国人,还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先人,去敬奉和缅怀。他们知道,中国的清明节,是祭奉先人的日子。他们选择了南半球的11月,正是中国清明节时的春末夏初季节。每到11月初,市民们便自发地走向市郊公墓。依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方式,为那些长眠在澳洲土地上的中国开拓者进行祭奠。那300多人的坟冢,多数没有墓碑。即使有墓碑,也不一定有姓名,有的只有一个编号。市民们从茂密的树丛及草丛中,找到一座座坟墓。他们恭敬地摆上祭品和鲜花,上香并点燃纸钱、敬奠酒水。他们深情地行鞠躬礼,再默默祈祷。市民们祭奠的纸和香,全部由阿拉瑞特市政府免费提供。
在此期间,阿拉瑞特市还要组织一系列缅怀中国先人的纪念活动。除了举办儿童风筝赛和中国杯赛马等活动外,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狮舞与龙舞,则把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南半球这座欧裔人的宁静城市,市政厅前广场和街道上人头攒动,响起了北半球中国的大锣大鼓。那隆隆铿锵的锣鼓声,动人心弦。先是六只瑞狮,头上披红带彩,伴着锣鼓,跳跃而来。他们站立、打滚、蹭痒,不断引起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笑声。鳞光闪闪20米长的金龙更加引人注目:金龙翻滚、跃起、盘结——精彩的舞龙表演让市民们目不暇接,不停地喝彩鼓掌。再看那些舞狮和舞龙者,个个都是白皮肤、金发碧眼、讲着英语的当地青年。与他们交谈方知,他们都非常热爱中国文化,特别喜欢舞狮舞龙。舞狮者、舞龙头和龙尾者,需专门训练并定期练习,这些角色相对固定;而其他舞龙的人,报名者太多,不得不登记排队,一年轮换一次,但都需经过训练才能登场。广场表演结束,瑞狮和金龙,从市政厅出发,在锣鼓声中进行最后的沿街巡游。
今日的阿拉瑞特市,经济以农贸为主,包括大面积的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蜜蜂养殖及蜂产品加工,以及兴旺的旅游业。1994年9月,阿拉瑞特市与广东台山市结为友好城市,两市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往十分密切。阿拉瑞特生产的葡萄酒及蜂蜜产品已向台山等地出口;双方还互派教师讲学。阿拉瑞特的小学还开办了汉语课。1997年8月,阿拉瑞特市政府,发起筹建中国历史遗产中心。为筹集资金,市民们踊跃捐款。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维多利亚州政府各自拨款20万澳元,香港台山商会捐款15万澳元,台山市赠送56000块琉璃瓦及石狮两座。在各方的推动下,中国历史遗产中心于2001年4月落成。2007年是阿拉瑞特创建的第150个年头。为给纪念活动增光添彩,中国侨联、中国孔子研究会、澳大利亚孔子协会、海外华人联谊会、山东济宁市人民政府、山东永盛房地产开发集团等11个中澳单位及个人,捐赠了一尊两米多高的石雕孔子塑像,立于阿拉瑞特中国历史遗产中心前的小广场上。2008年初,举行了孔子塑像揭幕典礼。
弹指一挥间,150余年过去,阿拉瑞特从无到有,从艰苦创建到今天的繁荣昌盛。阿拉瑞特人,怀着深厚的良知,真诚地尊重历史,一直缅怀着当年创业的中国先人们。他们对中国开拓者的深情厚意,正是中澳两国人民友谊的缩影。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种友谊,必将永远发扬光大,世代相传。正如阿拉瑞特新闻中心的新闻官艾兰妮·瑟尔布莉女士对我所说:“我们将永远铭记阿拉瑞特的发展历史,让人们知道,没有中国先人的艰辛创业,就不会有今天兴旺的阿拉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