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大选,6名候选人中唯一立场相对倾向改革派的前核谈判代表鲁哈尼,意外大幅抛离对手,以50.71%的支持率夺得总统宝座。选前的民调显示,鲁哈尼与属于强硬保守派的德黑兰市长卡利巴夫支持率领先。但改革派前总统哈塔米随即劝退昔日副手阿雷夫,与民望甚高但被阻参选的另一前总统拉夫桑贾尼一起,公开支持鲁哈尼,令他作为唯一非强硬保守派的候选人顺利当选。对比之下,强硬派票源分散,卡利巴夫和现任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等人立场相近,最终被各个击破。
这一幕,在伊朗的历史上似曾相识:在1997年总统大选中,以议长努里为首的保守派几乎稳操胜券。此时,刚刚卸任的总统拉夫桑贾尼联合左派激进势力,帮助左派中温和的哈塔米一举击败努里夺得总统宝座。
此次总统选举是霍梅尼去世以来伊朗保守派和改革派左右之争的延续。1979年,伊朗流亡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国内什叶派信众推翻巴列维王朝后,开始在国内推行全盘伊斯兰化政策。1979年12月,伊朗通过了新的伊斯兰宪法,将“宗教法学家治国”确定为立国原则。但霍梅尼的权威是无法复制的,在他之后的最高领袖,虽然在宪法上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内政外交的最后裁定者,也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集大权于一身,总统、议会、司法、宪监会等所有机构均受其领导。但在现实政治层面,最高领袖也必须直面国内不同的政治派别。
哈梅内伊和拉夫桑贾尼在霍梅尼时期分别担任总统和议会发言人。霍梅尼去世后,哈梅内伊出任最高领袖,拉夫桑贾尼则以95%的选票轻取总统一职。初期,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就任总统后,拉夫桑贾尼选择了务实的治国之道,他调整对外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和解的姿态。面对萧条的国内经济,伊朗政府推出两个5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启动私有化进程。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拉夫桑贾尼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培植自己的势力,重用的大多是受过西方教育、务实、温和的世俗知识分子,从而直接威胁到最高领袖的地位和极端保守派的利益。
2005年内贾德的胜选标志着保守派势力的全面回归。在他任内,伊朗在核问题上与西方进行了正面冲撞,国际环境急剧恶化。本月初,奥巴马又签署一项针对伊朗货币的新制裁措施,阻止外国银行买卖伊朗货币。这对伊朗的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自去年以来,伊朗货币里亚尔贬值超过一半,目前通胀超过30%。
鲁哈尼的当选,是伊朗偏右的政治钟摆的又一次回调。这种平衡法,是后霍梅尼时代伊朗政治的重要特征。但归根到底,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其上层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士出身(鲁哈尼也是如此),其分歧更多是在技术层面,脱不开伊朗神权体制这个大前提,外界不应进行扩大化的解释。西方寄望鲁哈尼上台后,可以一改内贾德和贾利利在核问题上的强硬作风。鲁哈尼此前也称:“我不会让过去8年的情形继续下去,他们为国家带来制裁却沾沾自喜,我会寻求修好与和平的政策,我们会与世界和好。”应该说,在外交的身段和姿态上,鲁哈尼一定会比前任要柔软,伊朗的国际环境会得到改善。但伊朗拥核的既定大方针不会改变,再多的打压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