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的奋斗史,不管辉煌与否,最后是否成功,都不至于遭到无情抨击,除非他是郭敬明。
他在微博上晒照片、秀名牌、卖萌……他被骂,他无惧被骂;他紧紧依附时代,又不屑旁人质疑的目光。他把自己的公众形象视为表演,大众需要他是什么,他便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现在公众眼里的郭敬明是我们自己投射出来的影像,拜金也好,做作也罢,你讨厌他的地方,恰恰是你对这个时代咬牙切齿的地方。
而他,依旧坚定不移地奉行实用优先、名利为上的价值观,没人知道他的下一个野心是什么。
10年前,他是畅销书作家,从图书市场赚到了第一桶金;10年后的今天,他是国际版权出品人、文化公司董事长和电影导演。文学少年变身文化商人的过程中,他把自己打造成了人人垂涎的金矿。他输出青春期的幻梦,具有商人精准的眼光和判断。与前辈出版人相比,他目标清晰,一击即中。
他用粉丝培育出一个青春文学消费市场,再拿自己的产品喂养他们。青春不会断片,永远有更年轻的人冲上来。
只是,销量排行榜、作家富豪榜占据市场,好与坏变成了好卖与不好卖,作品变成了产品,创造变成了量产,当我们再次谈起文学,它还是以前我们熟悉的那个东西吗?但在这样一个什么都能卖的欲望年代,我们又有什么可能来苛求文学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市场在前方招招手,无数人为之心动,朝其狂奔,文学与商业媾和早已成为必然。
Kindle进入中国、微信变成自媒体……科技狂飙之下,无人幸免。小说家马原说,小说的希望并不在经典小说,人们对叙事的需求也许会催生新的叙事物种,但不是小说家撰写的小说。微博?微信?下一个回合是什么?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我们蜷缩在科技产品里,像消耗空气、食物、水一样消费各种速朽的信息,而诗歌、戏剧、老祖母的催眠曲却已经悄悄进驻了博物馆,接下来也许就轮到作为公共艺术的小说。
郭敬明足够幸运,他的成功像是这个时代拟好的一道填空题,只要努力往里填,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留给了你一个位置。
关于成功与成功学,我们看得太多,想得太多。有人奋不顾身趋之若鹜,也有人慌张、鄙夷、嫉妒、愤怒、狂躁。更多的人在后台跃跃欲试。有人假装睡着,更多的人真的睡着了。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个赢家是不是郭敬明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