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巴克(Jim Buck)死了。流行的说法是,这个81岁的老头去天堂遛狗了。吉姆是纽约第一个职业遛狗人,是全市乃至全美遛狗行业的先行者。
发现遛狗这个商机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那是个混乱的年代,年轻人中风靡的是性、摇滚与大麻。难得的是,30岁、没上过大学的吉姆,一个纽约上东区从事钢铁和航运工作的商人家的孩子,做过一段时间商人后,决定过一种更健康的生活——他开始每天黎明起床替客户遛狗。
很快,由于生意扩张,吉姆开始招人。爱犬是他的面试官——他有一只名叫奥利弗的猎獭犬,每当要面试雇员时,吉姆给奥利弗使个眼色,奥利弗便立马跑向公司附近的电话亭,钻进去,把门顶住——应聘者如果能把奥利弗从电话亭里请出来,就算通过了考验。“这种情况下,你没法用暴力,惟一的办法是保持镇定,微笑着跟奥利弗说话。”60年代,一位曾通过这项考验的老员工这样告诉记者。
根据《纽约客》杂志1965年出版的《狗教练》,吉姆当时已经雇佣了12个人——8名女孩和4名男孩,每人负责5至7只狗的狗队——这些狗的分群并非完全随机,因为狗狗们常有莫名的好恶,分组时必须根据它们之间的默契和相互的喜好小心决定。
每个清晨和黄昏,吉姆和手下这些职业遛狗人成群结对地牵着狗穿过纽约城——惯常的路线是从客户的公寓到中央公园,再回公寓。每天,每只狗至少遛12英里,每个遛狗人至少步行25英里,差不多一次马拉松的长度(1英里=1.6公里)。当时的吉姆33岁,有3个儿子和3只狗。成为职业遛狗人之前,他并没有专门学习过训犬,不过,小时候,他曾跟着大人在乡下学习驯马,是名合格的驯马师。
如何管理这些狗?吉姆认为,主要是耐心观察,努力理解。狗狗们从生气到狂吠的过程中,喉咙会发出咕噜的声音,牵狗的绳子也会绷紧并发抖,这时,如果能适当抚慰,它们就不会发怒了。靠着一点小窍门,他甚至开了个训狗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中的狗保持在150只以上。这样繁盛的生意,除了吉姆和他的员工,最高兴的要数鞋匠了——他的鞋子平均每两周便会磨穿一双。
吉姆结过一次婚,后来离婚,生前与3个儿子、两个姐姐及一个兄弟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0年前,他关闭了自己开设的狗学校,不过,学校的遗产尚存,因为这个城市里有头有脸的遛狗师,几乎都跟吉姆脱不开干系——他们要么是他的前雇员,要么是他前雇员的学生。
2013年美国独立日,喧嚣中,吉姆死了,死于癌症和肺气肿。在《纽约时报》的讣闻中,作者写道:这座城市有800万个故事,没有哪个故事像这个故事一样充满了犬吠又那么优雅。这是个精明的纽约居民,他看到了纽约客们的忙碌、烦扰,看到了他们在重压逼仄下的空虚,然后,用一种商业的方式,填补了这种空虚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