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忧虑

2013-12-29 00:00:00游识猷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30期

取名是个技术活,维生素与维他命无疑是典范,让人一听就对这些小分子们心生向往。然而,对这些补剂的过分依赖也会让人疑虑。3个多月前,歌手凯蒂·佩芮在推特上贴了张照片,举着贴着“早餐”、“午餐”等字样的透明塑料袋,每个袋子里都装着足以引发密集恐惧症的各色药片。她写,这些补剂和维生素是我的一切。

即使是在过半人口服用过维生素补剂的美国,凯蒂的这张照片仍然激起了一场反思。《大西洋月刊》连续刊发了两篇文章,用费城儿童医院传染病专家保罗·奥菲特的话说,这场全民对维生素的狂热迷恋或许可以追溯到被光环围绕的鲍林。

这位活了93岁的诺贝尔奖得主晚年一直服用远超过推荐剂量的维C,声称这样可以预防上至癌症下至感冒的多种疾病。如今的研究认为,服用维C并不能预防感冒,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身体力行的鲍林有时还是表现出一些感冒症状,尽管他坚称那是过敏。

如今,反补剂阵营同样拥有了一位强有力的诺贝尔奖得主,双螺旋发现者之一、今年85岁的沃森在《新科学家》上撰文称,很多研究显示,服用大剂量抗氧化补剂反而升高了癌症和糖尿病风险,而公认的一些抗癌蔬果如花椰菜,其抗癌作用说不定来源于促进氧化而非抗氧化。

蔬果的抗癌机制大可交给学界继续研究。不过人人都需要认识的一点是,物无美恶,过则为灾。维生素过量时造成的健康危害不可小觑。服用易在体内蓄积的脂溶性维生素A、D、E、K都要留心急性中毒风险,如持续过量服用,还有增加慢性疾病的可能。90年代的两项大型研究显示,额外服用维A、胡萝卜素以及维E反而增加了烟民死于肺癌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维生素补剂的支持方不打算束手待毙。2012年,一个追踪10年、涵盖1.5万人的研究得出结论,比起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每天服用一粒综合维生素的人罹患癌症的风险下降了8%。和之前那些“坏消息研究”相比,这项研究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服用的不是高剂量的单一维生素,而是“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太多”的综合维生素,二是追踪的人群不是高风险人群(如烟民),而是生活习惯相对健康的男医生。

这项研究的结果有无偏倚还有待验证。作为官方文件的《201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对综合维生素的态度依然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目前对维生素补剂的推荐主要是针对特殊人群,新生儿可以考虑补充维D;备孕者和孕妇可以考虑促进铁吸收的维C以及叶酸;50岁以上的人群应考虑维生素B12;特殊饮食如素食或特殊疾病者,最好去正规医院营养门诊评估健康和食谱后遵医嘱。

对健康成年人而言,如果有心也有力关注健康,不妨回想一下,过去一周自己是否吃遍了蔬果谷奶,外加多种来源的蛋白质这5大类食品?每日是否吃够一斤蔬菜?应该限量的油盐糖酒又吃了多少?

对身体而言,永不相负的万灵药并非补剂,而是均衡膳食与规律运动。如果有个项目能从营养过剩的柔软胖子那里收集维生素补剂,再交到那些不属于补剂目标消费者的低收入人群中,也许社会总体的健康水平会上升一些。

1.对成年人来说,健康的饮食搭配是最好的选择,非要服用维生素补剂,每日一颗综合维生素,或者按说明服用每瓶几块钱的国药准字维生素C或B族足矣,风险自负。

2.对于总会有人替你操心如何将财富花出去的超级富豪,如果你已经买遍了现代科学能提供的选项,希望探索目前还不具备的选项,比如长生不老,最好的建议是尝试那些证据不足的地带,而不是“已经显示弊大于利”的,至少你会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