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带来的奇迹

2013-12-29 00:00:00菲奥娜·艾乐思/文,木木/译
海外文摘 2013年4期

万其村位于一座死火山边缘。一条小道在香蕉种植园和荆棘丛中蜿蜒,野生墨角兰在路旁蔓生,火山湖另一边延伸着有“人类的摇篮”之称的“大裂缝山谷”,这是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生活的地方。万其村海拔3400米,这里的粘土小屋中生活着八户人家,稻草覆盖的屋顶尖尖,让人想起蓝精灵的村落。这里距最近的泉源需要一个小时的路程,最近的学校在12公里开外。

万其村的访客

美国人马特·凯勒第一次来到万其村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正寻找一个远离西方文明的所在,而这里显然就是他的目的地。

2012年12月的一个早晨,马特·凯勒第五次来到万其村。他想知道,自他上次来过这里之后,孩子们取得了哪些进步。几个女孩和男孩跑向他,拉住他的手,领他进入房顶上装着太阳能电池的新小屋。

孩子们光着脚。八岁的克尔贝萨有着一双深邃的大眼睛,穿着一件满是污渍的男士夹克,胳膊下是一个棕色的皮盒。阿贝贝西十岁了,耳垂上挂着的火柴棍是她的耳环,背上的袋子里是她年幼的弟弟。

阿贝贝西的手上也拿着触摸屏平板电脑。显示屏上出现三个字母:A戴着棒球帽,B在麦克风中哼唱着小调,C正在说唱。这些字母唱着ABC之歌。孩子们静静倾听,大人可做不到这样长时间的聚精会神。阿贝贝西喜爱这首歌,可以连续几小时跟着唱。她用手在显示屏上画这些字母,用手掌抹掉鼻涕,在平板上擦干净,又飞快打开应用程序,沉醉在轻敲和书写的乐趣中。

几分钟后,小男孩克尔贝萨给凯勒看他的最新作品。照片和视频程序会耗费太多电量,占用太多内存,所以平板中安装的一个安全保护系统会阻止孩子们启动。而他成功绕过,拍摄了一个两分钟的视频,内容是祖父和他的牛,他的小屋和姐妹们。克尔贝萨开心地笑了。凯勒看着,沉默着,思考着他能给这里带来的奇迹,万其村的奇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西方世界的人像他一样来到这里,为实现这个奇迹而努力。

48岁的马特·凯勒在剑桥市麻省技术研究所工作,自从他来到万其村,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凯勒想证明,孩子有能力学会学习,不需要指导就能自主学习,那些由于学校太远,或是要帮家里提水、干农活而没有上学机会的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这些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的孩子拥有一部电脑,一部装好了学习软件、算数游戏、解说动物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视频,语言是英语和埃塞俄比亚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的电脑,会怎样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寄希望于他们能够自学并互相学习,这样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就可以进入信息时代,全世界1亿生活在农村或是过于贫困而没有可能上学的孩子是否从此有了新的希望?或者这些平板很快就会被遗忘在尘土中,就像西方世界丢弃在垃圾堆中的玩具,因为它不再新鲜、刺激?

凯勒深深地相信人们只需要给这些孩子一部电脑,其他的都会水到渠成。“孩子是天生的自学者”,凯勒说,“就像我们不需要教他们走路和说话。”如果他的项目成功,它会是一场终结教育苦难和消除教育上贫富鸿沟的革命。

“一个孩子,一部电脑”

“一个孩子,一部电脑”的理念来自美国著名信息学家、技术狂人、梦想家尼可拉斯·内格罗蓬特。他在希腊一个岛上的小屋中写成的畅销书《绝对电子》是网络时代来临的宣言。在这本书里,早在1995年他就预言,我们有一天会生活在一个彼此联系紧密的电子世界中。内格罗蓬特是凯勒的上司,他们共同组织的项目叫“一个孩子一部电脑(One Laptop Per Child(OLPC)”。自2012年2月起,他们分别在埃塞俄比亚万其村和沃伦切特村挑选了20个4到11岁之间的孩子,给予他们一人一台摩托罗拉Xoom平板电脑。他们想花两年时间收集数据,看项目成果如何。如果能找到愿意资助他们的政府,就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他们的“平板电脑计划”。

数月后,内格罗蓬特也亲自来到万其村。孩子们拿到电脑刚刚十周,他们不知道他是谁。正是这一天,小男孩克尔贝萨第一次在小屋前的灰尘中写出了英文单词“狮子”,小女孩阿贝贝西学完了全部的英文字母。内格罗蓬特几乎流泪,但他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因为他不想扰乱孩子们的情绪。

回国后,内格罗蓬特在1万公里开外的剑桥市举行的会议上,报告了他在万其村取得的成效。他们原以为,孩子们可能对它们完全不知所措。“然而”,内格罗蓬特提高了声音,他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孩子们拆开笔记本包装,仅仅在四分钟之后就找到了开机键。”以前从来没有学习过字母的孩子,在短短五天之后就能使用47个软件,两周后学会唱ABC之歌,五个月后成功绕过安卓的安全设置。“现在他们能够读写。”内格罗蓬特大声说道,“我们成功了!”

全世界的孩子们有着相同的学习天赋,他们不需要老师。内格罗蓬特说:“如果孩子能够学会阅读,在此基础上,他就能学会其他的东西。一天在电脑前坐六个小时比在学校和80个学生一起啃书和死记硬背,效果要更好。对于埃塞俄比亚的农村地区,对喀布尔或缅甸,全都如此。”

质疑和反思

事实上,这个项目并不新颖,也并不是一直都能成功。七年前,内格罗蓬特的同事们在秘鲁、乌拉圭和卢旺达分发了第一批笔记本电脑。一个问题是,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上网,老师不得不让学生们把电脑丢开,因为他们会在网上无所事事,看色情网站。另一个问题是:OLPC开发的有着独立操作系统Linux的XO-1儿童电脑比预想的昂贵。

凯勒那时为罗马的联合国世界粮食项目工作,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他来到OLPC之后,首先在阿富汗旅行了一番。他想让美国军方给他赞助几百万台平板,当时的美国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彼得雷乌斯只给了他十分钟的会面时间,根本没有听他说了什么。

这次的平板计划却可能成功,这是一个新开始。技术已经获得了发展,对象不是小学生,而是完全的不识字的人。孩子们也不能上网,到现在为止都不能。而且现在平板价格也在持续下降,一台只需199美元。

万其村的奇迹在网络上迅速流传。然而,这个“用一台平板拯救世界”的项目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很多人气愤地认为,这个计划隐藏着极度的西方傲慢情绪。为什么非洲孩子要学英语,接受西方文化呢?这是一种文化入侵!

凯勒也担心,不久就会有更多的陌生人来到万其村,不管是赞助商还是媒体,万其村可能会堕落成一个“种族的迪斯尼乐园”。实际上,这个意义上的堕落已然发生。埃塞俄比亚原始高原上的孩子们,在平板上的视频中看到他们的白种同龄人,对他们不可能买得起的东西产生了渴望。

何为真正的援助?

迈克是凯勒的助手。每周他都会从首都斯亚贝巴来到万其村,交换存储数据,把数据传回剑桥市。在那里,学习和语言专家会进行数据分析。他们可以了解到,哪个孩子使用了哪种应用软件,各使用了多少小时——平均六小时,大部分在晚上。

迈克是一个29岁的埃塞俄比亚人,在赫尔辛基学习信息学,在斯亚贝巴为一个德国发展援助组织工作。如果要说有个人能够评判万其村的奇迹是否属实,则非迈克莫属。

迈克说,自出生以来,他第一次为他的工作感到骄傲。他说,他受够了“援助”这个词,“埃塞俄比亚被援助死了”。那些援助者坐在越野车中到处转悠,在西方五星级酒店开烤肉派对。他说:“你们白人只知道给我们鱼,却不会告诉我们,该怎样钓鱼。”

而平板计划真正地改变了埃塞俄比亚。“万其村的孩子们每天努力学习六小时”,迈克说,“只是因为他们对此感兴趣,也为自己学会的东西感到自豪。我们不反对学校教育,但是在高地上确实也没办法建学校。”

迈克相信,埃塞俄比亚已经摆脱了饥荒国家的形象,成为地球上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在几年的时间内,它就会成为东非经济的崛起力量,会是纺织业制造中心,甚至能自己发展技术产业。这也BkesyaIiwJdvTxIEOq+LLg==是埃塞俄比亚政府如此重视这个计划的原因。据说,教育部迫不及待,希望测试阶段早早过去,在国外赞助人的帮助下,有更多的平板来到这个国家。

八岁的克尔贝萨正在喂养父亲的牛。他说,他长大后要生活在城里,用电脑工作。阿贝贝西说,她想成为货车司机。从万其村开往安波市,载着父亲的土豆。她的父亲站在一边,充满疑虑,却很骄傲。“以前,女孩很早就结婚了。”父亲说,“我们给她准备嫁妆,女儿在家里没什么价值。”

但是,如果阿贝贝西成年了,能去到多远的地方?8500万埃塞俄比亚人中有三分之二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最近的城市安波市就是在街上游荡的不满年轻人的聚集地。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没有工作,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工作机会。

现在,万其村陷入黑暗中。半个村庄的人们蹲坐在阿贝贝西父亲小屋的火焰旁,就像现代生活还没有进入万其村的时候一样。一头牛和两只驴站在火边,女人给她们的孩子喂奶,男人讲述着埃塞俄比亚最后一位皇帝海利·瑟拉西的故事,火光温暖,小屋充满光亮。慢慢地,火势渐渐减弱。突然,孩子们像萤火虫一般围拢来。他们手里的平板就像手电筒,蓝色的光照亮了他们未来的路。

[译自德国《明镜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