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中国发现全球首例禽流感H7N9
【本刊讯】(记者 许竞)截至记者发稿,全国共发现9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杭州2例、江苏省4例、上海2例和安徽省1例,有三名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确诊患者均在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而发展为严重肺炎和呼吸困难。第一例患者出现在上海,为87岁的李某,发病于2月19日,15天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两个儿子也先后就诊于上海某医院,并患有重症肺炎,目前尚未确诊是否感染H7N9。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以往国际上所发现的人感染H7亚型的流感病毒也多来自于禽类,但截至目前,确诊患者的具体感染来源尚不清楚。一位病毒研究者表示,“对于流感病毒我们最关注的是其传播能力和致病性,因为这是判断病毒‘杀伤力’的最基本指标。由于首次出现H7N9病例,未有任何相关研究可供参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称卫计委)对病毒传播性的评价是,目前病毒未表现出较强的人传人能力。未对其致病性进行评价。
上述病毒研究者表示,目前,对病毒的解读多基于基因序列的分析,然而通过此方法无法全面解读病毒的传播性和致病性,“这只能寄希望于流行病学的研究。然而流行病学研究需要更多的病例,才可以进行评价。”他说。
通过对该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研究者认为,H7N9患者发病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
“这是一类治疗流感的通用药物。”上述病毒研究者解释,这意味着,病人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该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这只是基于基因序列的分析,并不能代表实际治疗效果。各亚型流感病毒存在差异,即不同于以往病毒的特征。目前,尚未有针对H7N9的治疗药物,也尚未有专门针对H7N9的预防性疫苗。
一位疫苗研究公司的技术人员表示,目前该公司尚未启动对H7N9的研发,因为疫苗的研发亦需要基于对病毒的传播能力和致病性的判断。同时他表示,无论是季节性流感,还是突发的新型禽流感,世界范围内都建立了较为固定的生产工艺以应对紧急爆发的流行病。
2009年爆发的H1N1,中国从获取毒株到生产出疫苗,周期约一个月。包括后期的国家鉴定及开展验证性实验,疫苗在获取毒株后的三个月就投放到市场。
以往,制备流感疫苗的毒株均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派发,其目的之一在于,WHO可以掌握全球流行病信息,做出综合判断。此次中国出现的H7N9病例,卫计委表示,已向WHO通报了这三起病例。
对于发病原因,卫计委表示还在调查当中。上述病毒研究者认为,H7N9虽为新型流感病毒,但其传播途径可能不会发生太大改变。卫计委给出的提示是,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同时还应避免接触和食用病(死)禽、畜。
进展
美开发出超薄隐形斗篷
神奇的隐形斗篷可瞬间遁形,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所研发的隐形斗篷体积都还太庞大。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只有微米厚的隐形斗篷,其超薄层称为“元屏风”,是目前类似研究中最薄的。
元屏风被套在长约18厘米的圆柱管上,再用微波照射圆柱管,由于避开了能量谱中的微波光线而达到“隐形”效果,这样可以在自然环境下将一个三维物体隐藏于微波之中,从每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即使形状奇特和不对称的物体同样会被隐形。
用人造肌肉构建计算机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人造肌肉图灵计算机,这是首次使用该材料来建造计算机。
1936年,阿兰·图灵证明,所有材质的计算机都具有相同的基础逻辑结构。这款计算机采用最简单的通用图灵机设计,通过人造肌肉的舒张和收缩来执行多种计算过程所涉及的机械运动,因而只要时间和内存足够,它就能解决任何计算问题,并且也能“思考”。这为开发智能型仿真假体、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柔软机器人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