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

2013-12-29 00:00:00蒋玲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口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从教材的第三册开始,就安排了“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口语交际”“想想说说”“讲故事”等说话训练。这些说话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编排,形式多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凭借这些内容进行口语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时段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说话训练。

一、课前预热——召开发布会

课前预热,就是在课前的几分钟里,授课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种交流互动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话题来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为正式授课打好心理基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涉及了“小小读书交流会”这一形式的口语交际训练,上课之前教者可以指导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书的大概内容、精彩语句,在说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说话有主题但限制不大,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方式。笔者认为这种说话训练方式不是唯一的,也不应只运用于一个单元的课堂教学,还应发掘更多的形式穿插于说话训练中,将它们运用于中高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每天设置一个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课程开始的几分钟,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见闻、知识等,以此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小小新闻发布会”“故事擂台赛”“小小读书交流会”“影视剧评说”“小小演讲家”等都是很好的主题活动。教师可以以周为循环期,每天进行不同的训练内容,这样循环下去一定能提升学生的说话水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课中练说——召开演说会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有很多类似于学会请教、学会感谢、学会拒绝、学会赞美的说话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的礼貌与技巧,但是只让学生说而不做,未免太枯燥。在这种类型的口语交际中,教师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充分演说,身临其境地体会说话的情境、说话者的心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教材提供的话题,教师可以留意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如环保、压岁钱、未来、补习班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如在一次关于环保的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就说出了禁止焚烧秸秆、减少工业污染、拒绝购买污染产品等话题。课程即将结束时,学生们这样总结:节约也是环保,浪费就是破坏生态。教师还可以就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根据学生的关注程度举办辩论赛,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兴致勃勃、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实就已经锻炼到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准确把握他人的说话要点,学会概述他人的话语,大胆评析他人的观点,使学生突破不敢发言的羞涩心理,从而真正融入课堂之中。

三、课后促练——召开交流会

课后的练习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环节,对我们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所学的知识,我们不仅要了解、掌握,还要学会运用。会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的一个标准。所以,作为巩固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布置课后练习很必要。俗话说,知识是能力的起点,能力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知识和能力均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唯有课后促练才能真正促进知识向能力迁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这种迁移呢?教者应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后习题。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的自觉性较低,很多学习方面的事情需要教师的引导。课间,教师可走下讲台,与学生亲切交流,继续课堂口语交际的话题,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见闻,从而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如果学生对学习方面存疑,教师应与学生交流,提供参考意见,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课间师生聊天,不失为一个课后训练说话能力的好方法。此外,要想让学生爱说,教师还要尝试给学生布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热播的动画片、流行的漫画书等,让学生在课间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开心的事,或遭遇的烦心事。由于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能调动学生交流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由会说话,进而爱上说话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中高年级的说话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沟通能力,有益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当然,说话训练只是一种口语教学方式,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也只是一种依托,只有充分钻研教材,循循善诱,学生才能大胆地说,充分地说,从而提高说话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