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走进学生心田

2013-12-29 00:00:00张巧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期

传统文化中,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教材,具有其他文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诗歌讲究押韵,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使人产生情的共鸣;诗歌较注重画面的显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能给人美的享受;诗歌语言凝炼,蕴含深义,能让人获得理的启迪。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却很难走进学生心田。究其原因,其难有三:1、写作时代久远,与学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落差较大;2、语言凝练,思维跳跃,与学生的思维和言语习惯距离较远;3、其意蕴难以言传,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可从这样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一、慢慢读——其义自见

朱熹在《诗序》里有一段话:“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又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作也。”古诗中,字字句句无不渗透着作者喜怒爱憎的情感。教者要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情,准确地通过自己的诵读表现作者的情感。如情绪是逐步上升的,声调就得由低到高;是连绵起伏的,就得分出轻重缓急。只有教师做到了正确、有感情地范读、领读,学生才会感受到古诗的节奏、韵律之美。

此外,古诗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是和声音不可分离的,是和其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调”“语气”都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反复诵读诗句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感知诗中的特定氛围,引发学生的想象,以至沉浸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之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共鸣境界。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学生质疑“示”的意思。我没有直接释义,而是通过反复地听读,让学生进入诗人建构的情感世界之中,进而理解字义。

师:谁来帮助他理解“示”的意思?

(生纷纷举手)

师:不过,你不要直接告诉他“示”的意思?你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告诉他。

(生读得不够理想,师示范读,学生颇有兴致地练读,老师及时评析,学生越读越有味,他们语重心长地读,意味深长地读,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谆谆教诲,读出了浓浓的父子之情,甚至有学生将诗句结尾处加了一个语重心长的“啊”!此刻,这些声音传递的已不再是言语,更多的则是感情信息。学生听在耳,感于心,他们不要任何推理,只需凭借语言本身散发的“味”就自然能嗅出“示”的真义。)

师:我听出来了,他们都把“示”的意思读出来了,你听出来了吗?

生1:“示”是教诲。

生2:“示”是教导。

生3(质疑的学生):“示”是教育。

师(高兴地):你看,不都是自己听出来,悟出来的吗?这里的“示”就是教育、教导、教诲的意思。

二、细细品——语语悟其神

我们读诗,正是通过品味诗中定格的细节,以补充或升华自己的情感经验,体验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因而,古诗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为古诗文本提供精确严密的意义阐释,重要的是教师应当设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别样的情致和韵味。但这份情致与韵味,往往会因诗句的明白如话而被我们所忽略。它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激活。如教学王维的《杂诗》:

生:这首诗写的是思念故乡,但为什么作者只问梅花,而不问家里的亲人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师(惊诧):对啊!这不符合常理呀!既然是思乡,怎么会不问家里的亲人呢?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下面,请同学们慢慢地品读这首诗,细细地找寻答案。”

(学生时而摇头晃脑地吟诵着,时而默默无语地冥思着……)

生1:这株梅花,可能是作者亲自栽种的,作者早已把它当作自己的亲人了。

生2:在作者心里,梅花不仅是亲人,还代表了故乡!

生3:其实家里的亲人作者早就问过了,因为只有知道家人平安、健康,王维才有心情问下去,一直问到窗前的梅花。

师:好一个“有心情”!不是吗?生活就是这样!

生4:王维连家里的梅花都关心到了,他怎么会不问家里的亲人?

师:同学们,隐藏着的乡思之情被我们发现了。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会觉得这二十个字是温暖的、甜美的,是经诗人精心裁剪的,具有无穷魅力的文字。

(生读诗)

生5:读这首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停顿时间要长。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问题要问,而问梅花是最后一问。

诗当细品,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拥有一份自信与沉着。否则,我们只能游离于诗的边缘而不解“此中真义”。

一位老师教学古诗《所见》。他让学生对照插图,想象《所见》中的牧童是一个怎样的牧童,然后续编后面发生的事情。

生:这是一个调皮可爱的牧童,捉到蝉后,他会剪断蝉的翅膀,看它爬行。

师:可是,插图上那不知大祸临头的小东西仍在得意地‘知了——知了——’个不停”。

……

这首诗,表面上看,诗的一二句写牧童的歌声,三四两句写他意欲捕蝉。其实,它们之间,歌声与蝉声是互有关联的——正因为小牧童是个“小歌王”,他才能发现大自然的歌手——蝉,才会对它情有独钟。而忽略这一点,该诗的诗趣会大打折扣。执教的老师也正忽略了这一点,他的潜意识里蝉是“不知大祸临头的小东西”,而牧童则是“天然的破坏者”。这样一来,诗的前两句,成了孤立的诗句,而对后来的牧童形象没有任何的建构意义。要知道,一个热爱唱歌的孩子看蝉,有别于一个肆意杀戮生灵的人看“蝉”。

三、兼听明——诗无达诂

语文课堂教学的程式化,让我们麻木地觉得:教一首诗,最终不将诗的“主题思想”交给学生,心里便没法踏实。其实,对于诗而言,这些“主题思想”有如矗立在我们心灵与古诗之间的一堵墙,使我们再也无法与诗本身实现真正的拥抱。因为,对诗的任何一种主题思想的确定,都把诗的各种丰富的内涵简化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师:如果说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的林中,高唱的是响彻云霄的自由之歌,那么在金笼里,它会唱出怎样的歌声呢?

生1:它只能唱出低沉的死亡之音,因为鸟儿失去自由,就等于失去了生命。

生2:它会发出烦躁的怒吼声,它会诅咒人类的残忍——将它囚禁在狭小的天地里。

生3:它会吟唱出凄凉的悲歌。

生4:它会发出嘶哑的歌声,因为整天声嘶力竭地哭喊,嗓子自然会哑的。

生5:它会唱得更动听,更悦耳,以讨好它的主人。”

(师生都感到意外,师板书了“悦耳”。)

师: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发现!同学们,画眉鸟的歌声里多了几个美妙的音符,它的歌声里也必然会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到底会失去什么呢?

师:动听的、悦耳的,难道就是美好的吗?

生1:金笼里的画眉鸟虽然歌声嘹亮,但它失去了真诚。

生2:讨好人的歌声是别有用心的,是打动不了所有听众的。它将失去大多数听众。

师(兴奋地):同学们,说到这儿,我倒想起了历史上的一只画眉鸟。他曾投身“金笼”,做了皇帝的御用文人。他也曾高唱了几首悦耳动听的曲子,写了几首赞美杨贵妃的诗。可没过多久,他就觉察自己“不及林间自在啼”了,所以他毅然地飞出金笼,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成为大自然最好的代言人,成为唐朝最具实力的歌手。他就是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

生(齐):李白!

……

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者不能因为“确定性的先知”而把自己当成权威。面对异样的声音,我们要将自己的“成见”束之高阁,认真倾听、细细咀嚼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只有这样,迥然不同的“意义之流”才能在课堂上相遇、相融,不同寻常的古诗之韵才能走进学生心田。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