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的窗户

2013-12-29 00:00:00陈江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期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或直接点明题意,或标明范围,或说明相关地点人物,它是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并进入文本灵魂的捷径之一。但这么重要的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被很多教师给忽视了。教师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教新课时往黑板上一写课题,让学生齐读几遍,课题的生命价值就算体现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课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让课题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

1.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课题是一节课的精要所在,既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是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美丽”一词具有好几层含义,教师可以作如下设计: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

(2)板书“跨越百年的”,让学生质疑。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等等。

(3)找一找表现居里夫人美丽内涵的句子进行重点感悟。

2.教学导入的关键点

从课题导入是众多教师常用的方法。在揭示课题的时候,让学生一起跟着自己书空。这样做的好处是:其一,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其二,教师的以身示范,为学生的书写和难写的字词作指导。其三,巧妙地为整篇文章的教学做铺垫。王崧舟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独具匠心的课题导入值得我们借鉴。他和学生先书写“圆明园”三个字,一边写一边解释: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然后让学生连续读“圆明园”三次。接着教师满含深情地说jw30s5NBFbQ0c14RgcwkJ3PopEDlWC2y8OSAHfTPr98=: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然后再补写:“的毁灭”三字,再让学生把课题读三遍。

这样精彩的导入只有大师才能设计出来。既有书写、识记的指导,又有情感的铺垫,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3.板书设计的创新点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我们可以利用课题进行板书的创造性设计。以下的板书设计既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求知欲,更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例如,《画家和牧童》这一课,教师可以在板书课题时做文章,开始写课题时“画家”二字写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小一些。学生看后会很好奇,教师这时顺势提问: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呢?学生可能会说,画家画技高超,很有名气,所以要写大些;而牧童不懂画画,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所以要写小些。但是,当文章学完后,教师再问学生:此时,在画家的心目中和你的心目中,还认为牧童两字应该写小一些吗?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学生就会发表不同的意见,有的说,应该把牧童写大些,因为他做了画家的老师;有的说他们应该一样大小,因为两人都有长处,应该相互学习……

4.语言训练的落脚点

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或在文章学完后,预设一个扩展课题内涵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把握整体内容。此类做法一般用于以景或物命题的课文。在《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曾围绕课题分层设计两个语言训练题,既让学生进行了语言、词语积累训练,又让学生通过语言训练得到了心灵的释放。

第一层次,让学生完成一个填空题: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学生的回答:以物为主的有:蔬菜、瓜果、小动物、小作者、祖父……;以心情为主的有: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开心……;以声音为主的有:虫子的鸣叫、劳动的号子、祖孙俩的嬉戏声……

第二层次:让学生完成一首小诗:2. 祖父的园子是 。

学生的作业: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漂亮、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

二、让课题成为学生素养提升的增点

1.质疑问难的破发点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许多文章的题目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触发点。本人曾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作了尝试,因为这篇文章的课题很特别——将两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语言用“和”字连在一起,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质疑。学生的质疑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不同的出发点?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通过自主阅读从文中找答案。从课题出发,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整个课堂教学化成一江春水,既有固定流向,又不乏鱼虾跃动、浪花齐舞。

2.情感体验的着眼点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感染作为其价值取向,以此来制订语文课程目标和开发选择语文课程资源,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文本的情感。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文章题目作为“文眼”,是一个非常好的着眼点。有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情感的着眼点,如《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梅花魂》中的“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生命桥”等词。如能巧加开发,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思,有所悟,就能为全文的创造性阅读打开一扇“感受的窗”。

3.文本内涵的体验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练与精妙”,形成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由课题作为突破口,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们可在课题的“借”字上做文章,让学生讨论“借”字的妙用。体会“借”字的作用,既突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又突出了他的幽默、风趣,而且箭又有“借”有“还”。如果用“骗”字效果就不一样了。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往往只在一字之差,但就这一字之差,却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一个小小的课题此时成了学生体验文本内涵的重要突破点。

4.主要内容的拓展点

文章的题目一般是简明扼要的,它往往给我们提供了最主要的信息,我们可以借助题目来概括主要内容。例如,《晏子使楚》,题目是以事件命题的,可以设问:晏子为什么使楚?使楚后发生什么事?结果怎样?学生的初步阅读,马上可以抓住课文整体骨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扩充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成为教学的主线。这样的课文教学层次分明,由浅入深,从整体到部分,能给学生较为深刻的印象。

5.习作命题的模仿点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每册课文的题目进行归类、赏析,让学生明白给文章命题有许多的角度和技巧。例如,以一个量词、一个成语命题;以物体的名称、人物的名字命题,以问句、感叹句的形式命题;以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命题;以并列关系的词语、偏正结构的词语命题……也可试着让学生对书中有些课文进行再命题的挑战。《祖父的园子》一文只是交代了人物和地点,没有涉及中心内容。我就采取了换标题的方法,让学生谈理由。学生的命题有:《我的乐园》《我的快乐童年生活》《慈爱的祖父》《快乐往事的回忆》等。这些题目与原来的题目相比更切主题。当然,有时学生为课文重新拟题是很难超越原作的题目,这时我就顺势让学生讨论课题的精妙所在。

教材是我们教师手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智慧与感悟,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使它在教学中绽放异彩!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