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为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习效率才会高。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设置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疑难,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悬念,使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
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首先出现了冬天蚂蚁安然过冬,蝈蝈又冷又饿的文字和画面,创设了质疑的情境:“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触发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为什么蚂蚁有粮食,而蝈蝈没有吃的?”“蚂蚁的粮食从哪儿来的?”引发了学生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蚂蚁和蝈蝈截然相反的生活”的探究话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还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二、尊重学生问题,使学生乐问
现在,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会让学生质疑,但是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教师选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教案上设计的问题,至于其他问题则被教师无情地“梳理”掉了。还有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想要的问题,教师就避开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晚上的“太阳”》时,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那时没有电灯,那么平时医生做手术怎么做呢?”老师一愣之后,说了一句“下课再帮你解决,好吗?”教师用了这样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把问题回避了,学生失望地坐下了。“好吗?”看似在和学生商量,实际上不好也得好,看似是对学生的尊重,实际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如果教师利用这个问题引起讨论,课后再查找相关资料,那么学生对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背景不是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吗?同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多么大的鼓舞,对其他学生也是多么大的激励!
三、教会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
1.从难以理解的词句入手
这种质疑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学段学生。现在的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大部分文质兼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少部分学生接触较少、比较深奥的词句就显得较为突兀,给学生的解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实践证明,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词句的质疑占了课堂质疑的主要。
2.从课题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学生最先触到的文本提示,会在学生脑中激起巨大的悬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中心。如学习《晚上的“太阳”》一文时,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晚上怎么会有太阳?”“这里的太阳为什么加引号?”“太阳在文中究竟指什么?”“它为什么又称作晚上的太阳?”这些问题,有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是难点,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集中到了课文中,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文中寻找答案。
3.从课文的“矛盾处”入手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着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的“矛盾”之处,其实这是很好地可以利用的教学内容。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用找“矛盾”的方法学习课文,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到爸爸看到大鱼上钩时的神态描写以及让汤姆放掉鱼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两处一对照,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矛盾之处,并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汤姆钓到了大鱼,爸爸为什么让他放掉?”“既然要遵守规定,之前看到汤姆快要钓上大鱼,爸爸为什么又‘在一旁微笑,投来赞赏的目光’”?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体会到了爸爸的心理,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正是因为教师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思路,才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兴趣,进而能主动提出问题。
4.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入手
小学语文课本中,应该说很多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在重点词句上做文章。因此,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围绕重点词、重点句来提出不同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和途径。在执教《金子》一文时,教师出示重点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的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假如你作为记者采访彼得,听了他的这番话,你想问他什么?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抛出问题:“彼得,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找的‘真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你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你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呢?”学生的问题直指中心,直奔重难点。
5.从表达方法入手
对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指导自己的语言表达。如教学《赶海》一课时,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注意一下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学生质疑: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同一句歌词: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不是重复吗?作者为什么重复使用同一句歌词呢?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