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者,在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存在的“张力”,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心中产生“张力”,最终让学生通过阅读消除“张力”,进而完成一次对文本的“解读”。
本文试结合几则教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生成“张力”。
一、制造“矛盾”生成“张力”
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对立与抵触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作者极力渲染了天游峰的高大险峻,以及那位七十多岁的扫路人每天扫上山,又扫下山。在被问及是否累时,老人却说“不累,不累”。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你累吗?学生从文中对天游峰的描述和其他游客的表现中自然地能体会到其中的累。教师又追问:那这位老人累吗?学生一致认为老人干这样的活身体肯定也觉得累。这时,教师抛出问题:既然我们都觉得累,也能推断出老人也会累,可为什么老人说不累呢?这样,“矛盾”中的思维碰撞产生了。学生在通过研读、体会、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到老人的“不累”是境由心造的缘由,从而对老人的豁达开朗、热爱生活有了深入的理解。
二、运用“对比”生成“张力”
“对比”往往会产生“差异”形成“落差”,进而生成“张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文本内容巧妙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张力”,通过对比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就895ee401954af116a1f8c6ea8399d4f4d183d5d810d0f1d40cb64e0dc54f91af很好地运用了“对比产生张力”的方法。王老师在学生读读、找找、议议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品析“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句话,要求学生从中找一个词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找出“极其简单”这个词)。然后告诉学生这座宫殿原来是一个摄政王的官邸,让学生想象一下这里曾经有过哪些陈设。学生们打开想象的闸门,有的说这里曾经有红木桌椅、紫檀书柜;有的说这里曾经有水晶吊灯、大红地毯;有的说这里曾经有古玩器皿、名人字画……学生想象中的豪华陈设与现在的陈设形成了对比。接着,王老师又让学生想一想,作为一国堂堂的总理,他办公的地方应该有哪些陈设呢?学生思维的阀门再次打开,想象中的陈设与现实的陈设再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形成的无形“张力”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极其简单”其实是“极其不简单”啊!
三、利用“空白”生成“张力”
许多作品中都有大量的空白。这里的空白指两种情况,第一是情节的空白;第二是语词的言外之意。如果教者抓住空白,鼓励学生想象空白的部分,那么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将会变得更为深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的是史学家谈迁在《国榷》初稿被盗后没有被打垮,最终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史书《国榷》。文中写谈迁的《国榷》初稿被盗,他二十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后,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行为进行了简洁的描写,说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而人物的心理则是一个空白。教者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体会谈迁的心理活动。在教者的引导下,孩子们走进了谈迁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想象空白时,感受到了人物打不垮的信念,感受到了人物强大的内心。我想,在填补这一“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张力”,这种“张力”让学生对谈迁坚守信念、不言放弃的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四、引起“争论”生成“张力”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课堂上的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在争论中不断碰撞,进而产生一种思维的“张力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去探求未知的东西。
一位教师教学《放弃射门》一课,在学生已了解到福勒放弃射门的经过,能领会到福勒的体育精神的基础上,教者充满激情地说:“足球赛场上真是风云变幻,福勒两次将到手的胜利放弃,如果换成你,会放弃吗?”一个学生说:“我也会放弃射门,因为射门肯定会使西曼受伤,还有点球是‘捡’来的,我不能浑水摸鱼。”一个学生说:“在球场上有人受伤,对方将球踢出边线,然后我们还要将球掷还给对方,这是球场上的惯例,如果是我,也要发扬体育风范,将点球还给别人。”这时候,有个学生胸有成竹地站起来说:“不,我想,在球场上风范重要,但胜利也重要,队友们好不容易打出好配合,我有了机会得分,此时放弃,不是让所有人的努力白费了?下次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这个学生的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议论纷纷:
生1:不,这样的胜利太残忍,也许西曼会受重伤。
生2:是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再说利物浦队还是胜了。
生3:那是运气,比赛不能靠运气,放弃了太可惜。
生4:比赛无法预料,这次放弃了,只要继续争取还有机会。即使我进了球,却让西曼受伤,这样的成功我也会感到内疚。
生5:放弃射门不是放弃成功,现在放弃了,我马上还要追回来!既展现了体育风范,又获得成功,两全其美。
我们可以看出,在上面的片断中,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争论产生的“张力”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不断向问题的核心地带延伸。“真理越辩越明”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