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观照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

2013-12-29 00:00:00张向华薛晓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期

一、学情关照应真正进入语文教师的备课视野

儿童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从6岁才开始的,他们也不是带着零认知步入语文课堂的。很多孩子在上一年级前,接触到的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卡通人物、科幻神魔已经车载斗量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当儿童6岁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词汇量已达3000左右。

(一)正视、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坦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习者的“前见”。山东大学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学解释学》中对此有清晰的阐释:“前见”是读者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价值观念、知识、思维方式等。学生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前,他的世界绝不是白板一块。“前见”构成了理解的情境和视阈。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造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困难。“前见”是阅读的基础,正视、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教师在课堂上就会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并在学生“前见”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

(二)当代“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观

当代文本解读观正在发生变革,已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学解释学》中有如下阐述:读者的解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作用,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解读体验中才能生成。读者以其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着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在感悟、体验“他人的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读者可以完全游离于文本作随意的解释,而是说在文本的规范制约和作品的感性形象的诱导下进行创造性理解。

反省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很多教师认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标新理念,也高喊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遗憾的是在真实的课堂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习主体阅读能动性,限制或淡化他们在“感悟体验他人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的现状却是触目惊心。如,对人教版三年级《掌声》的第一自然段,有位教师教学时,心中的标准答案是“英子是个残疾的孩子”,这也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明确交代的信息;对学生读出了英子的内心世界——“孤独”、“寂寞”、“自卑”却没有丝毫反应。这些词语不是原文词语的引用,而是在真实鲜活的课堂中生成,学生的“前见”使其与文本对话的水平远远超越了教师的目标期待。

这一课例让我们清晰地观察到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根源,即教师低估学生“前见”导致的浅层次串讲串问的教学设计(低端教学)。

二、学情观照是有效教学的基石

(一)泛学情、伪学情面面观

在新课程实践中,说课已经成为教学交流和检测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项目,“学情”作为说课的重要内容进入了教师的视野。“学情”已经说了几年,但总体感觉是“泛”和“伪”。

1.东拼西凑的泛学情。

请看下面人教版三年级《可贵的沉默》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初步体会了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节课是要学生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感受人物的心情,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个学情分析,前半部分是“课标”原话搬家,将第二学段中有关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照搬过来;后半部分是把该课的教学目标及策略移花接木来凑数。这样的“泛学情”在网上比比皆是,很多教师相互传抄,以讹传讹。“泛学情”其实也是盲学情,正是因为“盲”所以才说得空、说得泛。

《可贵的沉默》一课真实的学情又如何呢?我们在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听到了学生的心声:

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1:课文中的同学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我就常给父母过生日。

师:听你的口吻,对文中的同学有些不以为然呀!看来你是个很会表达爱的孩子。

生2:父母给我们过生日,我们也要想着给父母过生日,这就是回报父母的爱。

师:你的理解非常好,老师还没教,你就读懂了课文的80%,很了不起。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3: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为什么老师要“让沉默足足延续一分钟呢”?

师:是啊,你发现的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

生4:“赦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当老师问“怎样才能知道父母的生日”时,同学们就好像获得了赦免似的把目光移回来?

……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初读课文的一些感受,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就围绕“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这个主问题,去探索他们心灵的奥秘。

过河最忌不知深浅。空而泛的学情会导致教师不能发现适宜的教学起点,找不到真正的教学难点,无法聚焦有效的教学终点。两相对比,真实鲜活的学情能使教师更容易找到教学的脉动。

2.虚晃一枪的伪学情。

下面我们看人教版五年级《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教师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师:很好!(顺势板书:“为什么要借箭?”)还有问题吗?

生2:我想知道怎样借箭?

师:同学们很有问题意识,(再板书:“怎样借箭?”)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

初看课例,似乎教师很关注学生的问题,设计了质疑问难的环节,但这是五年级的质疑水平吗?学生的“前见”真的这么浅薄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北京芳草地世纪小学的五年级课堂,与授课老师相约——在初读课文后,安排学生提出问题,明确质疑问难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要是学生自己不懂的真问题就好。

片断二(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

师:《草船借箭》是你们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读后一定有很多感受,你们想讨论一些什么问题呢?

生1:周瑜给诸葛亮10天时间造箭,诸葛亮为什么只要3天,还要立下军令状,如果借不到箭不是自蹈死地(自寻死路)吗?

生2:鲁肃是孙权的谋臣,和周瑜是一个阵营的,为什么却帮诸葛亮隐瞒周瑜?

生3:诸葛亮为什么断定鲁肃能帮他?

生4:诸葛亮怎么能敢确认三天内有大雾,保证能借到十万支箭?

生5:曹操带80万人马,诸葛亮怎么敢肯定曹操不敢迎战,只会放箭回击?

生6: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船只?

师:同学们洋洋洒洒地提了6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课文的阅读提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建议今明两天的作业是上网浏览《三国演义》,从第42回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看到46回的《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相信很多问题都能无师自通,下节语文课我们交流怎么样?

生:(欢呼雀跃)哦噻!

同是五年级学生,两相对比,为什么前者要明知故问?后者却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根子在教师。原来前者在替教师问问题,问教师期望他们问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够顺利地实施预设教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种虚假的质疑问难中,学生迷失了自我,丢失了本真,把自己的真问题咽回到肚子里,而一味地揣摩、逢迎老师的心思并投其所好。质疑问难走上了这样虚情假意的套路,有了这么沉重的“使命”,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而且是语文教学的耻辱。对这样虚假的质疑问难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零容忍”。

(二)增强学情意识,倾听学生心声

教师们很在意学生的语文预习,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学时少,学新课之前都会留一些预习作业,但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等一般性任务,对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会或理解障碍不甚关注。因此,备课时心中无数,学情分析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更多是照抄教参或下载他人的教案。这不是一个学情观照的态度。学生在母语习得中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入阅读的,是带着儿童特有的心境去认知的,并由此而形成在文本解读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真正关注学情的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初读认知水平,倾听学生的心声,摸清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未知和困惑。具体方法是: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将个性化习得或疑问在书上批注的习惯,教师可随时捕捉。课前预习是一个陌生化阅读过程,学生的初始感知很重要。

2.设计“学情提问单”,系统整理学生问题,建立学情库。学情是个动态结构。学情库的建设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建设,它不仅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困惑了如指掌,增强了备课的针对性,而且透过学生的问题能反照出教师钻研教材的漏洞,有助于深化教材的研读。

3.在每篇课文学习的第一课时拿出5—8分钟时间交流初始阅读认知和质疑问难,使每一个阅读的孩子习惯静心自问: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解。让每一个孩子都养成倾听、悦纳、分享别人心得的习惯。

文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读者在解读过程中的种种解释,文学作品的真正生命在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不同解读中。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话语权,教师的使命是为学生提供足够支撑学习的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阅读、思考、判断。

三、学情观照下的备课设计

(一)学情是教师研读教材的动力

下面请看《将相和》一课的学情及教材研读与处理。

《将相和》改编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篇课文。

课前我们做了学情调研(年级学生29人):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还有哪些不理解问题?调研的结果:

看到这个结果,我们感到这篇课文的教育价值很多已得到实现,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再陪着教师无效地重复他们认同的内容。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生一边倒地喜欢蔺相如,喜欢廉颇大将军的仅仅是因为他知错就改,这对历史人物公平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删节为《将相和》后,“相”的描写保留过多,“将”的篇幅太吝惜笔墨,以致使学生多数认为廉颇只是个嫉妒的有勇无谋的莽将。特别是很多教师没有看原著,就盲目下载网上的“将相和,和为贵”的观点,并奉若神明,这样的教学必将削弱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锋芒。于是,我们做出了还原历史人物、补充课程资源的选择,还廉颇一个公道,让将相“和”得旗鼓相当。

补充资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是我们暗示学生重点关注的,一看两人原来身份地位之悬殊,二看廉颇的攻城野战之功。

材料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材料2: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两个补充资料有助于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廉颇在赵国的地位作用。渑池会盟的功劳不是蔺相如一人的,廉颇不谋私利、最坏处设防、最好处力争的大智大勇不愧是赵之良将。“负荆请罪”也不是知错就改的常人之举,更不是权宜利弊的“和为贵”,而是在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感召下,在效忠君王、共同捍卫国家主权的最高准则下,两人结下的“刎颈之交”(生死之交)。

有了这样的学习背景资料的支持,学生的学习兴致更浓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客观公正了。

(二)学情是教师备课灵感的触点

很多时候,学生的质疑和好奇是教学最好的触发点,可以直接给教师带来设计的灵感。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由于它篇幅适中,故事悬念跌宕又富含哲理,不仅学生喜欢,也是教师们参赛交流时的首选篇目。我们都知道,赛课时,相同篇目的参赛看点是同课异构,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能够充分彰显教师教学个性。但异构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很多教师都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经历,却不会“蓦然回首”,因此很难发现它“便在灯火阑珊处”。这个“灯火阑珊处”有时就是儿童的慧眼和神奇的童趣。很多时候学情会使我们的备课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下面是《惊弓之鸟》教学的备课心得。

在学情调研中,一个貌不出众的小男孩提出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更羸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的是箭伤呢?”是啊,大雁受过箭伤是这个故事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受过箭伤的大雁才有可能惊弓,否则这个故事就不能成立。那怎么才能让学生信服这只从远处慢慢飞来的孤雁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雁呢?

在学情的启发下,我们产生了设计灵感:

师:《惊弓之鸟》的“鸟”在故事中是指谁呀?

生:是指大雁。

师: “雁”是这课的一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字形。“雁”字里面藏着一只鸟,你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茫然不知。

师:老师把“雁”字换成金文的字体“”,你能发现其中藏的那只鸟了吗?

生:就是右下边的部分“” 。

……

师:对了,你们很理解大雁。那“隹”字左边的单人旁代表什么意思啊?看看这幅图(图中是一队排成人字的大雁在飞翔)再猜猜?

生:老师我知道,“秋天到了,一群大雁向南飞,有时排成人字,有时排成一字” 。

师:对了!“雁”是个会意字,它是由山崖、隹和人组成的一个会意字。大雁白天在高空飞翔,夜晚在高耸的悬崖上睡觉。那你们想一想,狩猎大雁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用弓箭。

师: 那书中这只受伤的大雁最有可能受的是什么伤?

生:箭伤。

师:是的,所以更羸的预测是对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更羸陪魏王打猎时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三)学情是教师创新教学的活水

一般来说,教学重点是受课标学段要求和教材特点制约的,教学难点主要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前面我们在介绍学生阅读“前见”时举了《草船借箭》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质疑,我们认真疏理问题,找出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抓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草船借箭》课后的阅读提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也是文中周瑜万分无奈的慨叹。那么诸葛亮妙算在哪里,神奇在何方呢?学生的质疑给了我们复备教案很大的启发。6个质疑中有4个是围绕人的,质疑了周瑜和鲁肃的关系、鲁肃和诸葛亮的关系,质疑了曹操的为人,质疑了诸葛亮为什么立下不利于自己的军令状;还质疑了对天气的判断和草船的使用。虽然问题错综复杂,但都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关,这就是6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下面是《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图解)。

算周瑜(嫉妒,欲借造箭立军令状欲置自己于死地)。

一算人 算鲁肃(忠厚正直,顾全大局,可以信任)。

算曹操(多疑,不明情况下不会贸然出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算天 熟悉南方天气特点:昼夜温差小,多雾霾,预测大雾。

去时船体相连,以免走散。

三算战术 回时扬帆各行,奔走如飞。

船头船尾相调,受箭均匀。

综上所述: 学情观照就是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尊重他们的价值关怀,为他们创设宽松、愉悦的对话氛围,使学生放开胆识、勇于思考、真情表达。语文教学只有做到“心中有纲,目中有人”,才能深研教材,教学得法,才能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为学生创造最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