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获选连任总统的华丽就职典礼刚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可能在2016年再次尝试竞选总统的话题就已成为媒体大热,也是坊间巷尾的闲聊主角。其实这并非空穴来风,希拉里的丈夫、前总统克林顿在他的圈子里,一直以来都在兜售这个想法。
在今年1月底非常罕见的一次联合采访中,奥巴马强化了这个风向,他毫不吝啬地把大量溢美之辞堆在即将离任的希拉里身上,也因此这次联合采访名为回顾出任国务卿的四年,但更像是展望下一个四年。
四年甚至更早前,希拉里的梦想就是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第一任女总统。她有高远的政治抱负,也有强大的竞选实力。这使她在民主党内脱颖而出:她是美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第一夫人,白宫生涯使她有参与政事的近水楼台,而两任纽约州参议员的经历更给予了她充分的政治资本。
在第一次竞选失利后,她实现了外交转身,成为一个以“没有废话”而闻名的美国国务卿。但屈居国务卿的位置并不理想,这也促使希拉里最初断然拒绝,但奥巴马和克林顿或以三顾茅庐的坚持,或以枕边风式的疏导,让希拉里在2009年1月21日宣誓就职第67任美国国务卿。
四年的国务卿生涯,希拉里用近100万英里的马不停蹄,换来了与奥巴马从竞争对手到亲密合作伙伴的关系,也让她勤奋得近乎于工作狂的强人姿态广为人知,她出访了112个国家,在飞机上度过了2084个小时。她用不知疲倦的穿梭,为奥巴马政府编织了一张以亚太为重心、以中东北非为触角的大网,为美国实现长远的战略目标铺路。
希拉里尽职尽责但又极其小心谨慎,她尽量与棘手的地区冲突保持距离,而非直接陷入纠缠。凭借她的强势和政治、外交营销技巧,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得以巩固,美陆海空军在亚太基地得以加强,美国加快了创建亚太自贸区以主导亚太经济,构建了更加广泛的同盟、伙伴外交关系以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改善了与越南和蒙古的关系,希拉里也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访问缅甸和老挝的美国国务卿。
在2010年底至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动荡中,希拉里以快速反应来强调美国在新的事态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领导力,用区别对待的方式来应对不同国家的反政府示威。在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希拉里力图平衡美国的角色,通过政治外交周旋,促使卡扎菲倒台。不过,中东事非之地也给希拉里的外交生涯留下遗憾。
2012年9月11日美国驻班加西领馆遭武装人员袭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等四名美国人丧生,美国国务院因未能向领馆提供足够安全保卫而备受批评。这也成为她卸任前最后的公开国会亮相——就美国驻利比亚城市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进行国会听证。
在五个小时的听证会上,希拉里表情丰富,言辞激烈,其中的愤怒拍案和一度哽咽,不但没有失分,反而因勇于承担责任而广获好评。美国媒体随后发表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7%的美国人支持希拉里,创希拉里历年所获民意支持率新高。
希拉里国务卿的一页正在翻过,这一页会成为她2016年再度竞选的背书。下一个四年会有更多的压力审视下一任美国总统候选人,也许在有了第一个黑人总统之后,美国人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去拥抱第一个女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