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理数”中我们将对小学中学过的数进行新的分类,并引入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那么同学们知道“有理”与“无理”的道理在哪里吗?下面我就带同学们一探究竟.
一、“有理数”和“无理数”名称的由来
在西方,人们将许多几何成就归功于毕达哥拉斯学派, 但其学派基本的信条却是“万物皆数”.对此, 其学派成员费洛罗斯曾明确宣称: 人们所知道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数. 因此,没有数就既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理解任何事物.这里所说的数指整数.分数被看成两个整数之比■(m、n是整数,n≠0).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任何量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即某个有理数),在几何上这相当于说: 对于任何两条给定的线段, 总能找到第三条线段, 以它为单位线段能将给定的两条线段划分为整数段.如:线段a=8,线段b=3,我们就可以找到第三条线段c=1,将线段a划分为8段,线段b划分为3段;若线段a= ■,线段b=■,我们就可以找到第三条线段c=■,将线段a划分为21段,线段b划分为16段.希腊人称这样的两条给定线段为“可公度量”.然而毕氏学派后来却发现: 并不是任意两条线段都是可公度的, 也有不可公度的线段, 如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其一边构成不可公度线段. 由于毕氏学派关于比例定义假定任何两个同类量可通约, 比例理论中的所有命题都局限在可通约的量上, 因而他们关于相似形的一般理论就失效了.“逻辑上的矛盾”如此之大,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 他们欲将此事保密, 不准外传.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不可通约性并不是罕见的现象.毕氏学派的成员泰奥多勒斯发现, 面积等于3、5、6……17(4、9、16除外)的正方形的边与单位正方形的边也不可通约, 并对每一种情况都单独予以证明.希腊数学中出现的这一逻辑困难, 被称为数学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
无理数的发现, 暴露出有理数系的缺陷:一条直线上的有理数尽管“ 稠密”, 却有许多“孔隙”,且这种“孔隙”多得“不可胜数”.这样, 古希腊人把有理数视为是连续衔接的那种算术连续系统的设想, 就彻底破灭了.它的破灭,在以后两千多年时间里, 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两个不可通约量的比值得不到正确的解释,而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达芬奇称其为“无理”的数, 开普勒称其为“不可名状的数”.这就是“无理数”名称的由来.
二、“有理数”与“无理数”的辨析
从无理数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那些可以写成分数形式■(m、n是整数,n≠0)的数是有理数,而a2=2中的a不能表示成■(m、n是整数,n≠0)的形式,我们把它称为无理数.但从小学学习中我们又知道数的分类还可以分为整数和小数,小数中又包括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又包括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些数和“有理数”“无理数”有什么关系呢?
很显然,整数和有限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数形式■(m、n是整数,n≠0),而无限循环小数呢?事实上,它也可以写成上述的分数形式.
例1 将循环小数0.6化为分数.
解:设x=0.6,则10x=6.6.而10x-x=6.6-0.6=6,即9x=6,所以x=■=■.
故0.6=■.
例2 将循环小数0.018化为分数.
解:设x=0.018,则1000x=18.018,所以1000x-x=18.018-0.018=18.
即999x=18,所以x=■=■.
故0.018=■.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同学们是否感悟到:像0.6和0.018这样的纯循环小数化为分数时,分数的分子是它的一个循环节的数字所组成的数,分母则由若干个9组成,9的个数为一个循环节的数字的个数.
那么对于0.123和1.0456这样的混循环小数呢?
我们可以将混循环小数先化为纯循环小数,然后再化为分数,例如:
0.123=■×12.3=■×(12+0.3)
=■×(12+■)=■,
1.0456=■×10.456=■×(10+0.456)=■×(10+■)=■.
由此可见:无限循环小数可以化为分数形式■(m、n是整数,n≠0),所以它是有理数.而a2=2中的a又是什么样的数?为什么它不能化为分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