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文章火了!为何这样火?抛开文章本身阳光的外表不说,他还成功扮演了各种好男人角色——从《奋斗》里的向南,《蜗居》里的小贝,《失恋33天》里的王小贱,到《裸婚时代》里的刘易阳,都非常讨喜,温暖情深到已经不在现实中存活。于是,他成了女观众们心目中的偶像。
但是,如此可人的小清新男人,演艺之路却异常坎坷。2001年文章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最初的学业并不顺利,在刚上大一的时候就曾想退学。
文章觉得,自己原来在西安老家时,至少在自己的群体里很有话语权,至少大家是拥护自己的,突然间到了北京,到了中戏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他的内心失去控制了。在这儿谁都不拿你当回事,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他完全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上课时,文章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听不懂,每天看着其他同学交作业,而自己只能在旁边拿一个录音机给人家放伴奏:这个时候要渐起,那个时候要渐弱。大一时文章的台词课不及格,表演课分数全班倒数第一,这个成绩维持了一年半。当时学校规定:四门主课中有一门不及格就要甄别回家。但全年级的老师都出面保他,跟校领导说,这孩子一定得留下。其实当年在招文章进中戏时,招生老师也是力保文章被录取的,还说这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而文章却一直觉得,老师们这么保他,完全是个误会。
后来老师找文章谈话,说文章我们招你进来绝对不是误会。你身上有一股“劲”,要是没有这股劲,我们不可能招你。文章被老师们感动了,说,你们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吧。但一开始他其实是被动地去接受。
虽然是被动地接受,但文章还是开始改变了。被老师们保下后的第一个作业叫《赵氏孤儿》,文章就把全班都震了。那个作业后来一直作为全班的保留节目,成为向全校汇报压轴的一个片段,直到那学期结束。那年台词课成绩文章是全班第一,又把同学们震了一次。若干年后,有一次同学聚会,大家聊到文章在中戏的日子,说文章其实是班上的一朵奇葩:一、二年级几乎是全班倒数,到大三的时候突然间就换了一个人……
导师点拨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有这样一个学生: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听不懂,四门主课中一门不及格,一门全班倒数第一,刚上学就想着退学……请问你能想象他的未来吗?真的没想到,曾先后摘取最受欢迎男演员奖、金鹰奖最具人气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的文章,竟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突围出来的!我想,这既要感谢恩师们的“火眼金睛”和坚定力保的坚持,更要感谢文章自己。与其说“伯乐”般的恩师们成就了文章,不如说是文章用自己身上那股让人无法小觑的一股“劲”自己救了自己。
一个内心有“劲”的人,哪怕走了弯路,哪怕暂时碰壁碰得头破血流,那“劲”一定还在。什么是“劲”?我的理解就是内在灵魂的自信和底气——曾经在自己不小的圈内掌有话语权,被拥护过、被信任过的文章是有过属于自己的骄傲的,是有过自己的想法的,是有过足够的自信的!只是突然到了一个自己不够熟悉的不擅长的领域,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产生了暂时的迷茫和困惑而已。而阅人无数的老师们,透过文章目前糟糕至极的表现,还是看到了他内心可贵的这股“底气”。于是,成就了现在的人气演员——文章。
是的,一个人能否成事,往往并不在于开始时的动作有多快、调子有多高、嗓音有多亮,关键是心里有没有一股劲,只要有了这股劲,那么做好一件事情就一定不成什么问题。因为心中有劲,就会有信念,即使失落时,希望也不会退去,迟早会焕发出一种力量。这种信念和力量很鲜活,它也迟早会变成一种力道,散发出摄人的犀利。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提升自己的学生一般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但总有人说: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我没这份底气。是真的没有吗?
那么,你自信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如何找到你内心的“劲道之源”?心理学家加德纳的一个很著名的理论“智力多元说”认为,人的智力绝不仅仅是现在大多数人所框定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所显现的以逻辑——数理为主要特征的智力,而是包括言语、音乐、空间、动觉、自省、交往、认识自然等共八种智力,且这八种智力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也就是说,根据这个学说,每个人都是独特、出色,而且聪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有自己合理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应成功!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名人和伟人们也都用自己的成功证实了“多元智力”的威力……
那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你感觉到吗?对我们来说,我们不用再怀疑自己是否能行,你一定在某方面是非常不错的,你要做的是,仔细体会自己成功的方面、体会生活和学习中成功的点点滴滴,好好感受那种充满信心的感觉,然后以这种充满力量的“精气神”去攻克眼前你应该做的事,假以努力、假以坚持,再假以努力、假以坚持,一切最终一定OK!
真的要有这样一股劲,才能做到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得了事儿。说到底,成功凭的不是三头六臂,而是那股劲儿、那股精气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