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文创新教学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2013-12-29 00:00:00张志丽
成才之路 2013年10期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目标,促进全国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中国散文学会青少年写作指导中心、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泡泡少儿教育推广管理中心于2012年9月启动,历时5个月,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小学生语文素养展示活动。活动的开展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教学,最终培育、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结合时代特点,找出符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借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一下自己创新教学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时期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都受到多位家长的呵护,具有生理心理“超速”发展,个性飞扬,接受事物、信息快的特点,传统应试教育下“满堂灌”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信息和新的事物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及习惯。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最大限度让学生释放潜能。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自主复习,课下闲余阅读报刊,以此让学生增长和积累知识,拓展视野,为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发挥教材的载体学习作用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教育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教文本”而“教文本”,而是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为本,根据教材内容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为此,要把教材当做学生学习的载体,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中介媒体”作用,然后进行创新教学,“活学活用”教材,进行拓展教学。一是通过创新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引领和点拨”下学会学习方法,进行探索性学习,最终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结合现实生活的相关知识进行语文课堂拓展教学,从而将语文学习的课堂变大,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广。生活处处皆教材,语文教材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学习作用,从而掌握知识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三、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学是“大班制”教学,一个老师要面对多个学生。教师如何面对几十个个性、学习基础互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教学?单靠教师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行的,需要教师采取相关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也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有民主作风。民主作风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允许学生的个性、基础的差异性“显现”出来,允许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教师委婉地予以纠正),允许学生提问,并能够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进而让课堂“活跃而不乱,气氛和谐而不过热”。二是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研究探索,并根据探索的结果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显然更能让学生自由地把学习的内容聚焦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让各层次(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学生都能因此而扬长避短。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了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潜能的目的。

四、借助书法教育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多局限于就语文教学本身去谈创新,往往忽略了书法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巨大作用。书法是伟大的艺术瑰宝,包涵深刻的美学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书法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通过加强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耐性,塑造学生的灵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情操,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书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欢快、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得以快速发展。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教师板书漂亮,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间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学生“爱屋及乌”的向师性特点,足以让学生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创新。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之优点,又要结合当代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改革,扬弃传统教学的弱点和不好之处。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博览群书,用“一缸水”的水平来教给学生“一杯水”。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