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的难点阐述
小学歌曲教学中,解决好重难点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教学的难点较多,我整合了一下三至六年级的音乐教材,有音准、节奏、旋律、力度、合唱等较多的难点。在新课标指引下,对于选曲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甚至出现多声部的轮唱、合唱,使得刚刚接触新教材的音乐教师都说难。要想上好一堂精彩的歌曲教学课,就更难了。为了更好地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犹豫不决,有时在设计教学环节上不能抉择,让人绞尽脑汁。
二、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难点处理的有效方法
这学期,我重新翻阅自己一年多来利用业余时间整理的有关歌曲教学的书籍。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学习,对有感而发写下的歌曲教学反思等进行整理,概括出以下几点有效方法。
(1)运用简单手势——注重发声练习。在歌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简单的手势来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是较常用的教学方法。①发声手势。要想唱好一首歌曲,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很重要的。为了能让学生在歌唱时用美妙的音色来演唱歌曲,我强调学生的发声练习,还特意编了发声练习口诀:背如松,气下沉,眉拎起。同时,给这口诀编配了动作来辅助理解。背如松:让学生挺直身驱;气下沉:左手五指并拢手心朝下放在腹部位置;眉拎起:借助右手拎起放在额头位置。我在歌曲教学时,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手势来练声,找到正确的发声状态。有了好的发声状态,学唱歌曲就会容易多了,而且能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②柯达伊手势。学生有了美妙的音色,缺少音准也是不行的。在发声练习中,我时常用柯达伊手势,让学生了解不同音所用的不同手势和不同空间的高低位置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各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并能解决二声部民歌教学中两声部声音和谐这一难点。比如,在学习二声部歌曲之前,我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配合。一个音、一个小节、一个乐句,就这样慢慢练习。当学生完整演唱二声部的时候,他们自己都觉得意犹未尽,觉得合唱是那么美,那么好听。
(2)借民乐葫芦丝——辅助合唱教学。葫芦丝音色优美,易学,易演奏,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又能为民歌伴奏,更重要的是能为多声部民歌教学中解决音准和二声部合唱。于是,我尝试着让葫芦丝这一民族乐器进课堂,让学生们学一学葫芦丝。经过一个月的葫芦丝教学,学生们能够自如地吹奏音阶和一些简单的歌曲,并在民歌教学中为歌曲伴奏,为二声部合唱铺垫。如意大利威尼斯民歌《大家唱》,我先用柯达伊手势,教学生用葫芦丝吹奏低声部,接着教唱高声部。当学生能较好地演唱高声部时,我请两位学生用葫芦丝吹奏低声部给高声部伴奏。然后我给学生分高低声部,让低声部的学生事先跟着葫芦丝吹奏的旋律演唱几遍。由于学生们已有前面吹奏葫芦丝旋律的铺垫,掌握低声部的旋律较快。在初次两声部合起来时,让唱低声部的同学轻声跟着葫芦丝演唱,最后脱离葫芦丝,两声部合起来唱。这时,两声部基本能和在一起,并出现了和声的效果。学生初次合唱的效果让我惊喜万分,更加坚定了在合唱教学中借用葫芦丝这一好帮手的信心。
(3)巧用图谱教学——直观解析难点。在歌曲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简洁明了、结构清晰的图谱形式呈现,不仅淡化了浓重的乐理知识,而且清晰地展示了民歌形象和情感。如加拿大民歌《红河谷》,是一首弱起节拍的歌曲,且整首歌曲是由两个乐句构成,每一乐句又由两个乐节构成。我播放《红河谷》背景音乐,在黑板上画第一幅图谱(图略)。我问学生:老师画的这棵草是几拍子?学生异口同声说四拍子。我又问学生:请仔细看这几棵小草你发现了什么?生说:前面的这棵小草只有一拍。我顺势而接,说:那这首曲子是弱起拍进入,叫弱起小节,唱时要注意弱起小节要唱得轻一些。接着,我带领学生边画边唱曲谱。在教学唱歌词时,为了表现好歌曲的感情,引导学生解决呼吸、句法及圆润而自然的歌唱声音问题,我在黑板上边唱边画第二幅图谱(图略)。我问学生:这小波浪线表示弱拍还是强拍?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谱,都能说出小波浪是表示弱拍。我让学生边画图谱边唱,解决了各乐节的弱起进入问题,各乐节唱得圆润、连贯。一遍过后,我告诉学生,唱得连贯的同学都会在小波浪前面偷偷吸一口气。这样,通过画两次图谱,巧妙地使民歌《红河谷》中的教学难点化难为易,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内容,是深化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只有立足歌曲教学中的难点,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发现难点,善于研究难点,借助各种手段探索出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并不断地在教学中实践,才能使歌曲教学中的各个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自然而然地解决歌曲教学中的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歌曲教学课堂才是精彩的,才是有看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