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高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教需循规,而后学有高效。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循着既定的模式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三阶段”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六环节”即课前预习,组内交流,成果展示,拓展延伸,课堂检测,自我思考。下面以高二《生物》必修2染色体变异为例,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 自主学习,注重课前预习环节
教师将备课时做的导学案,在上节课结束时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按导学案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灵活多样,通过导学案帮助学生如何自学,如何抓住内容的重点。除了熟悉教材内容外,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自觉性。
例如:染色体变异导学案。
【预习部分】
考点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①种类。主要有4种:增添:( )、缺失( )、倒位( )、易位( )。②特点: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 ),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考点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①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种类。②染色体组的概念。③说出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例举常见的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生物及其特点。记忆单倍体的概念,单倍体植物有何特点。
二、 合作交流,含组内交流、成果展示、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1)组内交流。依座位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6人为宜),要求学生把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相互作评价,划出自己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评分,相互对照完成自主学习的差异。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内交流,如常见的讨论式。通过这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的主要内容,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不足。锻炼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寻找差距,弥补差距。
(2)成果展示。各小组评分最高者总结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存在问题。在展示中对于前面已经提出的方面不再复,以节约时间。采用的交流形式不同,展示的成果也不同,这时教师把学生提到的不懂的问题列到黑板上。例如,我在本节教学中遇到一个问题:基因突变有三种形式:缺失、增添、替换,染色体结构变异有四种形式:缺失、增加、移接、颠倒,能否用图示的形式把两者的关系画出来?这是我在以前教学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因为两者存在一定联系,可以反映到图上,学生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彻底理解了。
(3)拓展延伸。学生有困惑,教师必解答。列到黑板上的问题,教师得一一解释。除了黑板上的问题外,教师对本节中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皆作为本环节的内容进行拓展讲解。比如,染色体组概念的辨析,单倍体与多倍体的区分,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例如:
①染色体组满足的条件:a.非同源染色体、b.形态及功能各不相同、c.控制生长发育等。要能反映到图上,尝试判断以下两种情况生物体内有几个染色体组:
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基因型为bbCcDd 的个体,上面的哪些图能表示,哪些不能?
②多倍体认识的前提: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③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所以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生物体是单倍体。这样,能理解单倍体生物为什么可能含几个染色体组,也能理解“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是单倍体吗”的问题。
三、总结反思,包含当堂检测、自我思考两个环节
(1)当堂检测。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选择有针对性,难度适中,突出重难点的题目,检测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最好选择学生手中已有的资料,这样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也有利于学生记录笔记。如果采用多媒体形式,不利于部分视力较差的学生。我在本节检测选了几道题。
①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M、N、O、p、q五个基因,如图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的是( )。
②某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2条,是三倍体,如图表示其正常体细胞的是( )。
③用马铃薯的花药离体培养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该花药的马铃薯是( ):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④三倍体无籽西瓜(基因型为AAa)是不可育的,为使三倍体无籽西瓜可育,所需要的操作及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分别为( ):A.秋水仙素处理AAA:AAa:Aaa=1:3:1、B.授以普通西瓜花粉AAA:=1:4:1、C.秋水仙素处理AAA:AAa:Aaa=1:2:1、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AAA:Aaa:aaa=1:2:1.
(2)总结反思。多媒体上展示本节课的主要三维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对达标的打“对”,不达标的打“?”,其他方面需查资料补充的打“查”。比如:①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对) ②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③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对) ④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 ⑤用图解、事例和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对) ⑥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查)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指导教师从整体上了解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