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有知识,还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是,教师单方讲解的方式已不适应新课改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去,他的成绩和能力是没有办法得到提高和锻炼的。作为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就成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关键。教师要从师生关系、因材施教、知识结构、情景设置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增长才干,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数学课堂;参与度;成功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展开,教学过程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代替。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合作探究中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课改之前的数学课堂,老师讲得非常卖力,板书美观,课堂紧凑、课件精美,但是教学效果就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学生对于知识是被动接受的,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去,他的成绩和能力是没有办法得到提高和锻炼的。作为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就成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关键。
一、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
首先,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单向的灌输知识,忽视学生参与,教学效果就不会理想。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占用课上讲解的时间越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越少,教学效果就会越差。反之,教师减少对知识的讲解时间,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其次,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发展认知的过程,数学课堂不但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些认知能力,需要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完善知识结构才能够获得。通过数学活动的参与,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和思维,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远比掌握知识重要。
最后,课堂上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经历了知识的猜想、质疑、困惑、解决的过程,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了数学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前提,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数学活动中去。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我们知道,作为教师要想照亮别人,首先要点亮自己,要想学生尊重自己,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有些学生领会快,有些学生领会就慢。作为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布置习题时,我们可以多设计几个问题,理解能力高的学生全做,中等生做其中的一部分,最后一部分学生可以只做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这就避免课上一部分学生做完后没事,白白浪费时间,另一部分学生对于其中的某些题目,想半天也不会做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我们知道,数学大部分都是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作为教师,要想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就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去。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进行的新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出示3/6+2/6=?这样的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进行了学习,因此学生会做。接着,教师出示1/2+1/3=?并提问:能不能直接相加呢?为什么?你想怎么计算呢?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参与到算法的探究过程中去。
四、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学生的参与度不仅仅是指学生数量上的参与,还包括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程度。一个成功的老师,要能够让学生的口、手、眼、脑都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情景:调查我班学生课外书的情况、把你调查的结果制成统计图、给你的调查下个结论。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总结能力、绘图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锻炼,也使学生参与到统计知识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技能。
五、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触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设置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参与。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展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并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之间有关系吗?你觉得有什么关系?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想?有的同学说平行四边形就是拉伸的长方形,高度虽然变了,但是还变长了呢,因此面积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拉伸以前长方形的面积。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问题冲突也正是学生心中的模糊疑问。因此,学生验证猜想的热情被充分调动出来,积极参与到验证过程中去。
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是内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推动者,是外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