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课堂精彩提问“六要诀”让学生自主学习

2013-12-29 00:00:00张淑治
成才之路 2013年10期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要克服恣意滥问,提问随便,问不得法等不当做法,学会运用正确恰当的提问。

一、问处有疑而不随意

疑问疑问,有疑才问。教师要善于在有疑问处发问,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作用。所提问题应该有一定疑难困惑、有启智作用,以达到教学目的。不疑而问,容易让学生盲目跟风,出现异口同声回答的现象,这等于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达不到真正教学的效果。真正的提问,要像“跳起来摘苹果”一样,问题要有一定疑惑与难度,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无疑之处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而过于深奥的提问也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

二、问题有度而不滥用

教学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答案,课堂提问也不是为提问而提问,而是为传授方法服务的。因此,提问要适当有度,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关键、最有疑惑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实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有些教师不清楚个中原因,习惯满堂问,以为这就叫师生互动频繁,这样就是素质教育,其实这样的课堂很容易“以其昭昭,使人昏昏”。

三、问语精确而不含糊

提问要遵循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语言表述严谨、准确精炼、简洁扼要,不能含糊其辞。特别是数学提问,所提问题必须十分精准严密,不能模棱两可,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比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1/3+1/5”,准确提问应该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一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分母不同需要通分这一算理。但有些教师却是这样发问:“1/3与1/5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这一问则十分笼统,容易让学生云遮雾罩,陷入思维困惑而难以兴奋;而且显然不合本课的主旨,自然回不到教学主题。

四、问话形象而不平淡

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比起平淡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些教师不懂得课堂语言艺术,习惯于平铺直叙,语言枯燥无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少年儿童比较好奇、好动、好玩,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发问时语言形象生动,以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增强课堂的情趣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学习。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先让学生拿出纸张对折,一次、两次、三次……看到纸张变小了,然后问学生,现在变小的纸张究竟变成了原来的多少呢?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几分之一”的分数概念。并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类似分数列举出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再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点大小变化”时,教师可以打个比喻:“48.23和482.3本是一对邻居,但482.3经常仗着自己大而趾高气扬。小数点看不惯了,就将位置挪动一下,变成了4.823。这样一来,482.3便像泄了气的皮球。为什么一个小数点能够轻易把它制服呢?”教师这一番形象比喻与发问,变乏味为趣味,变抽象为形象,解决这个本来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五、问法有变而不单调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提问就是教学方法的一种,这种方法也是既有法而无定法的。所谓有法,就是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做到简明准确、适当有度、循序渐进,但又讲究无定法,就是提问要因教学内容而异,灵活多变。那些“是不是”“对不对”“清楚吗”等口头禅式的发问,纯属机械性正误判断,没有什么思维价值,问得多了,学生会感到乏味甚至出现听觉疲劳。其实,提问时可以运用引进式、反诘式、铺垫式、迂回式、延伸式等多种方法交替进行,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与思维兴奋,从而高效地学习。比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出12×16的答案后,再向学生提问是否还有其他计算方法?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后,再进行分析,介绍可以将计算简单化,即把12拆成6×2,或将16拆成8×2;再算16×6或者12×8都得96,再乘以2,最后都等于192。这种提问与讲法,有助于学生提高兴趣与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六、问式有趣而不呆板

恰当而有趣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求知欲,成为“好之者”,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快乐。提问时可以将所问问题生活化,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展示,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如,教学《连加》时,可以事先准备情境图画或者幻灯片等教具。图画或者幻灯片上,清晰看到湖中有3只鸭子,湖中小岛上有4只鸭子,湖边另有2只鸭子。先让学生分别数一下湖中的、小岛上的、湖边的鸭子数,边说边列出这些数字,然后提问,这幅画上共有几只鸭子?因为“共有”用加法,自然地列出“3+4+2=9”公式,也顺利过渡到“连加”的课题上来。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讲个有趣的故事:有位老人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这块地的1/3,老二分到这块地的2/6,老三分到这块地的3/9。老大、老二都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并分别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提问: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什么话?这一提问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课堂变得趣味横生;而学生在笑声中深受启发教育,增强他们学习数学兴趣与动力。

教人者必知于学之难易,而后施以适当提问,由问乃有知。教师不懂得提问艺术,教学则难以奏效;而精彩得当的课堂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